產品:大米
背景:
陳化糧是指儲存品質明顯下降的,一般不宜直接作為口糧食用的糧食。近年來,國家各職能部門大力監督,以及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宣傳,直接用陳化糧加工成大米作為口糧在市場上流通的現象已經基本杜絕了。但是用陳化糧加工大米有暴利可圖,不法廠家、商家還是鋌而走險,用陳化糧加工成大米。其手段主要是將陳化糧按照一定比例摻入稻谷中加工成大米,在市場上流通銷售。這種做法不易為廣大消費者所察覺,潛在的危害較大。
本案例涉及的產品是大米,其工藝流程為:
稻谷→ 篩選(溜篩,振動篩,高速除稗篩)→去石→磁選(磁欄,永磁滾筒)→礱谷→谷糙分離→碾米→成品包裝
質量事件:
某日,某市某工商行政管理分局接到某米業加工廠內部人員舉報,稱該廠將陳化糧稻谷按照1:4的比例摻入好的稻谷中加工成大米出售。接到舉報后工商局的領導非常重視。當即派人趕到舉報人舉報的米業加工廠,對成品大米及加工原料稻谷進行了查封,并對原料稻谷及成品大米進行了抽樣。
調查分析:
工商局人員對舉報人舉報的單位負責人進行了簡單的詢問。負責人宣稱,絕無用陳化糧稻谷摻入好稻谷中加工口糧大米的行為。并說:“你們可以隨便抽樣,送任何部門檢測都可以。”由此可見,這位負責人對此類攙雜使假行為很“內行”。工商部門辦案人員憑著多年的辦案經驗判斷,對于違法加工事件,沒有事實擺在生產者面前他們是不會承認的。
工商部門對其成品大米以及加工原料稻谷進行了抽樣。本欲送當地糧檢部門檢測,但恰好趕上該機構認證評審,近期不能檢測樣品。由于此事件較急,則送到了有陳化糧鑒定資質的某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
實驗室分析
接到樣品以及聽取了工商人員的陳述后,試驗室即刻研究試驗方案。經過研究決定稻谷按照國糧發[2004]43號文件附錄《稻谷儲存品質判定規則》檢測,判斷其是否陳化;大米按照GB1354-1986《大米》標準檢測,看其是否合格,并重點檢測黃曲霉毒素B1以及黃粒米。經過加班檢測,檢測結果為:
①大米的加工原料——稻谷,不是陳化糧。
②成品大米符合標準要求,為合格產品,且黃曲霉毒素B1、黃粒米并不超標。
對這一結果我們與工商部門的同志進行了分析,取得了如下共識:
①陳化糧稻谷已經全部摻入好的稻谷中,且都已經加工成大米,工商部門的同志抽取的樣品為正常稻谷。或生產者已經將陳化糧稻谷按照很小的比例摻入好的稻谷中。
②由于陳化糧稻谷是按照一定比例摻入新稻谷中,且摻入陳化糧稻谷比例只占小部分,所以加工后大米的整體品質已經提高,其檢測結果就可能符合相關標準。下一步需要做的是找出一種鑒別陳糧與新糧的方法。經過查找有關資料,我們決定采用GB/T5492-1985《糧食、油料檢驗 色澤、氣味、口味鑒定法》標準中附錄A糧食新陳試驗方法,這個方法具有快速、簡便、準確、易操作等特點。根據方法采用試驗方案確定如下:
①采用A1愈創木酚反應法鑒定稻谷的新、陳程度;
②采用A1愈創木酚反應法和A3酸度指示劑法鑒定大米的新、陳程度。
A1方法的原理是:利用愈創木酚溶液與糧食反應所產生的顏色來判斷糧食的新、陳程度,顯色越深,表示酶的活動能力越強,說明糧食的新鮮程度較大。
A3酸度指示劑法:根據米粒著色的情況判斷新、陳程度,綠色表示米粒較新,為新糧。且越是新糧,米粒越綠。根據米質的新舊程度由黃色過渡到橙色。
根據試驗得出的結果,我們分析如下:
①稻谷的加工原料不是陳化糧,為新糧;
②大米根據顯色試驗,米粒大部分呈現綠色,少部分呈黃色。根據綠色米粒與黃色米粒的比例,得出陳糧與新糧的比例為1:4,證明了舉報人的舉報屬實,且摻入的陳化稻谷至少儲存了3~4年以上。
整改措施:
1.對生產企業給予經濟處罰、并吊銷營業執照,限期整改。
2.對轄區內的大米加工廠進行檢查,檢查加工原料稻谷的采購質檢報告,并對原料稻谷、成品大米進行抽樣,送有關部門檢驗。
3.對舉報人舉報的食品質量事件,一經查實,對舉報人進行一定的獎勵,并形成制度。
4.組織相關執法人員、轄區內米業加工廠、糧庫負責人認真學習國家文件《糧食流通管理條例》、《陳化糧處理若干意見》。
5.在新聞媒體上大力宣傳選購大米的方法,讓消費者選擇放心大米。
工作體會;
現今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以及各個食品監管部門的重視。隨著各職能部門監管力度加大,以及廣大消費者對假冒偽劣食品的鑒別能力的提高,食品的摻雜使假又出現了新的趨勢。逐步由明目張膽地造假發展到隱蔽性強的摻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