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涉及企業是一家由國營農場發展起來的小型乳制品加工企業,集飼料種植、奶牛飼養、乳制品加工和銷售為一體。公司領導比較重視產品質量,已經通過了ISO9001、HACCP等管理體系認證。
質量事件及調查分析:
事件一:
在一次凝固型酸奶生產中,酸奶在發酵室內發酵2小時以上,牛奶感觀和酸度未出現任何變化(平時發酵2小時后酸奶開始凝固,酸度下降,PH可達5左右)。
現場調查發現,牛奶溫度很高,用手測試有燙手的感覺,用溫度計測量牛奶溫度,最先送入發酵室的牛奶溫度高達62℃,最后送入的牛奶溫度達55℃。這樣的高溫足以殺死接種的乳酸菌,不發酵是很自然的事。觀察發酵室溫度表,顯示室溫為42℃。詢問現場操作人員,對事件的原因渾然不知。
經詳細調查,當天當班操作人員為新從維修部門調入的員工,調入車間后,安排跟班長實習兩周后獨立操作,該事件發生在他獨立操作的第二天。
事件二:
在一次凝固型酸奶生產中,達到發酵終點的酸奶,凝固性很差且分層。
根據經驗分析,可能是穩定劑加錯了。詢問配料人員,配料人員反映是按規定進行配料的,并帶領相關人員到配料間進行了確認。
經調查人員進一步查看,所加穩定劑為同一生產廠家生產的,外包裝極其相似的攪拌型酸奶的穩定劑。詢問配料人員是否知道這兩種不同穩定劑加錯會有什么影響,回答說不知道。
該配料員在配料崗位上已經工作了三年以上,公司每年組織的培訓均參加過。
事件三:
在一次乳飲料生產中,所配飲料出現白色絮狀沉淀。經詢問當班生產人員,了解到是配料人員忘記加酸,怕發現后被罰款,急急忙忙把酸傾倒入飲料中,引起蛋白質變性所致。
該配料人員在配料崗位工作二年多,詢問是否知道這種加酸方式時錯誤,回答說知道,但一慌就忘了。
事件四:
在一次乳飲料配料過程中,新從其他崗位調入的配料人員報告,把香精加錯了。該員工從其他崗位調過來后,安排實習一個月后上崗,事件發生在實習期內。
調查分析:
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幾個簡單事件都出在人、機、料、法、環的“人”上,主要是員工的培訓力度不夠、效果不佳或是未經過系統培訓所致。
公司每年進行員工培訓,從制定計劃、到培訓實施,一直到效果驗證,培訓內容、方法、時間、教材、人員、考試等等,資料齊全,認證時審核員也挑不出毛病。但由于食品企業員工流動性大,操作人員缺乏時崗前培訓和轉崗培訓就很難按照培訓要求來進行,而崗位上的深度培訓就更不能保證了。
整改措施:
1.建立系統的培訓管理機制,對員工的培訓從崗前培訓開始,必須做到先培訓,經評價合格后再上崗。
2.加強轉崗培訓管理,對轉崗的員工一定要按照新崗位的要求進行培訓合格后方能上崗;根據崗位的性質,制訂一定的“一帶一”時間,然后才能獨立工作。
3.在崗培訓的日;蜕罨a槍Ω鱾崗位的需求和業務技能的要求,進行分崗位培訓,對本崗位的應知、應會、應急措施、糾正措施等知識和內容應不斷進行強化培訓,以確保能勝任工作,確保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
4.建立有效的培訓評價機制,以保證培訓的有效性、適宜性和充分性。
工作體會:
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 標準》中對人力資源的要求如下:
6.2人力資源
6.2.1總則
基于適當的教育、培訓、技能和經驗,從事影響產品質量工作的人員應是能夠勝任的。
6.2.2能力、意識和培訓組織應:
a)確定從事影響產品質量工作的人員所必要的能力;
b)提供培訓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滿足這些需求;
c)評價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d)確保員工認識到所從事活動的相關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為實現質量目標作出貢獻;
e)保持教育、培訓、技能和經驗的適當記錄(見4.2.4)。
現代企業都比較關注培訓,培訓內容、方法、時間、教材、講師、受訓人員、驗證、總結等等,林林總總一大堆。但員工積習難改,許多低級的錯誤不斷重復發生,這能說明培訓有效嗎?
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1、 沒有抓住培訓的實質。
我們不能只重培訓的形式,更應該注重實效。生產淡季,培訓再培訓,生產旺季,招來的工人,來不及對其進行培訓,就送到車間工作,還自我安慰:又不是高科技,還有學不會的?轉崗了,也不進行培訓,工作都是相通的,跟其他人一起干兩天就明白了。在崗培訓,每年都在進行,但缺乏針對性,員工學過就忘記了。培訓了,考試通過了,但工作依然我行我素。
要明確培訓的實質,重視培訓的實效。培訓應該體現在日常工作中和管理中,要有預見性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要和平時的管理結合起來,和平時的激勵機制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崗前培訓合格上崗,崗中出現問題停崗培訓合格后上崗等。
2、 培訓的評價機制不合理。
對培訓的評價,一般還停留在考試合格的水平上,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培訓是否有效應在工作中去進行驗證?梢酝ㄟ^工作業績、也可以通過現場考核進行驗證。培訓的最終目的是將強制性的要求——轉變成為員工自覺的習慣性行為。如果員工能夠做到這一點,才說明我們的培訓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