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民的飲食習慣歷來主次分明:主食為主,副食為輔。我們這些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幾千年來沿襲著這種飲食習慣。
吃什么,適合吃什么,有個長期養成的飲食習慣問題。據生物專家研究,人類對食物的適應性和排異性受到遺傳影響。我國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國家,食用米、面等谷類食物比吃肉食多;西方白種人則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食用肉類比植物性食物多。這其中有習慣問題,更有體質及遺傳差異。比如,70%的中國人對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而白種人這一比例則不到20%。
現如今,我國比較富裕的家庭,動物性食物的消費量已超過了植物性食物的消費量,導致許多人患上現代生活文明病。患病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谷類食物吃得少,而將大魚大肉升格為主食。另外一種人為追求身材苗條,對主食減了又減,造成營養不均衡,使機體各系統出現功能障礙和紊亂。
因此,專家告誡,主食不能吃得太少。人體能量的三大來源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科學的配比應當是碳水化合物不得低于55%,脂肪不得高于30%,蛋白質15%左右。中國營養學會制訂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提倡食物多樣化,以谷類食物作為寶塔的最底層(需要量最多的食物),建議成年人每人每天的主食量為300克~500克。主食的攝入量不能降至底線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