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無肉不歡的人很多,但是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人們也有一些疑慮。近期網(wǎng)上一些關于肉的傳聞,就讓不少“肉食動物”心驚膽戰(zhàn),究竟這些傳聞有沒有道理,就請專家來解讀一下吧。
雞翅尖真的有致癌物?
雞翅尖比雞胸脯的細菌含量多
除了雞頭、雞脖外,雞尖、雞翅尖也頻頻被爆出含有致癌物,讓食客們大驚失色。
雞尖,就是俗稱的雞屁股,因為有優(yōu)質(zhì)蛋白和少量脂肪,一些食客認為這個部位的雞肉口感順滑,別有滋味,但是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郗正林建議最好不要食用雞尖。“雞、鴨、鵝等禽類屁股上端長尾羽的部位,學名‘腔上囊’,腔上囊是形成抗體的一個場所,是中樞淋巴器官,淋巴細胞密布,所以日常還是少吃為好。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黃成副教授也表示。
雞尖附近因為密布著淋巴,應當盡量少吃,這種說法大家還能理解。至于雞翅尖有致癌物的說法,就實在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記者在網(wǎng)上搜索到了一段視頻,該視頻希望通過實驗來證明雞翅尖到底有沒有毒。視頻中,實驗員分別取雞翅的翅尖部位和雞胸脯部位,將它們用攪拌機絞碎,分別放到無菌水里,使肉中的細菌充分分布在無菌水中,然后把之前配好的滅菌的培養(yǎng)基,就是供細菌生長繁殖的營養(yǎng)液,分別倒在兩個培養(yǎng)皿中,再分別取出幾滴無菌水滴在培養(yǎng)皿中的營養(yǎng)液上,蓋上蓋子,然后把培養(yǎng)皿放到恒溫箱中進行細菌培養(yǎng),48小時之后,兩個培養(yǎng)皿中都有一些細菌,通過觀察,翅尖的樣品中細菌數(shù)量明顯多于雞胸脯部位的細菌數(shù)量。因此,該視頻建議食用時,最好把翅尖的部位去除。
江蘇教育學院生物系營養(yǎng)學教授翁德寶分析道,或許是翅尖位于翅肢末端的緣故,這里分布著微小的毛細血管,血液循環(huán)不是很好,一些有毒物質(zhì)在此積累,因此有“致癌物”的說法。
還有一些觀點認為,在飼養(yǎng)雞的過程中,一些商販會給雞注射激素,往往就從翅尖部位注入,久而久之,這里就積聚了很多毒素。專家指出市場上的雞肉都要經(jīng)過檢驗,市民可以放心購買。
豬肉中哪些部分不能吃?
“筋筋絆絆”的部分最好別吃
中國人平時最常吃的肉類就是豬肉,但是在吃豬肉時,也有講究,例如食用時應剔除豬脖子等處灰色、黃色或暗紅色的肉疙瘩,即稱為肉棗的東西,因為這些地方含有很多病菌和病毒,若食用易感染疾病。
此外,豬、牛、羊的甲狀腺、腎上腺、病變淋巴腺是三種“生理性有害器官”,也要避免食用。
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學研究所的高級畜牧師章熙霞告訴記者:“確實,豬脖子附近的淋巴結比較多,淋巴結是身體的第一道防御系統(tǒng),特別易感染病毒,所以在處理豬肉時,要把這些淋巴結,也就是肉疙瘩清理干凈。 ”
有經(jīng)驗的主婦肯定會把這些肉疙瘩處理掉,但對于沒經(jīng)驗的新手來說,恐怕找到肉疙瘩就不是一件容易事。“其實仔細觀察一下,豬肉的肌纖維是有走向的,肉質(zhì)緊實,手是撕不開的。 ”章熙霞說道,“而淋巴結在皮的下面,藏在脂肪內(nèi),呈顆粒狀單獨分布,也有連成一長片的;顏色主要是紅色的、淡黃色的,有一些血腫了還會發(fā)紫,和肉的區(qū)別還是很明顯的,而且它們可以用手撕下來,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筋筋絆絆’的部分,即使是沒經(jīng)驗的新手也能輕松地分辨。 ”
那么,除了豬頸外,還有哪些部分可能會有這些肉疙瘩?“像腹股溝、腹部的一些脂肪和腸系膜中都有淋巴,豬花油中也有很多的淋巴結,平時要注意。 ”
也許有些讀者會說,我平時經(jīng)常在小飯館里吃飯,燒熟了之后,根本分不清哪些是淋巴,誤食了會不會很嚴重。章熙霞告訴記者,高溫加熱、煮熟之后,淋巴應該也沒什么危害了。“其實,主要是害怕在處理、加工的過程中,手指劃破感染病毒。 ”
那么“三腺”不能吃又是怎么回事呢?“豬、牛、羊的甲狀腺在動物的頸部;腎上腺是內(nèi)分泌器官,在腎臟周圍,因為腎臟是排毒器官,腎上腺也不要吃;病變淋巴腺可能分布在全身多個部位,不過不用擔心,這些在進入市場前,大多就已經(jīng)被處理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