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元霄,上海嘉定縣一帶相沿的習俗,除了掛燈結彩舉行燈會外,家家戶戶還要在這天夜里吃“賀年羹”。“賀年羹”俗稱“糊賦羹”。舊時,不論貧富,每年的正月十五半夜里每家每戶到時總要燒上一大鍋“賀年羹”,全家人撐開肚皮吃上一個飽。有的人家甚至要少上幾鍋,早晚食之。
"賀念羹“的燒法是;在大米粥中雜拌“搭棵菜或者青菜、切面、小團子、外加紅棗、白果(銀杏)、菱肉、豆腐干、油條塊、黃豆等物,也有摻入餛飩的,稍為講究的還要添些火腿霄或臘肉霄其味更佳。一般是把春節所剩的各種菜腳或原料摻在其中,混燒一鍋,所以這元霄之粥俗稱“糊賦粥”。
探其來歷,據說始于明嘉靖年間。當年“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唐時生(字叔達,擅長著文)隱居于嘉定西城隅(yu)古典弄內。學生昆山顧鼎臣已是顯貴,官居當朝宰相。某歲他回里省親,于正月十五前來嘉定拜謁(ye)師門。唐時生是一個窮教師快到正月十五了飯櫥里已沒有已樣完整的菜肴。傍晚時分正當師母為完飯的師發愁那,唐先生卻說;“學生雖在京里做大官,但他還能想到來看看我這個窮老師,就說明看的起我,是不會計較吃什么東西的,你就看著做點吧。”于是,師母就到街上買了點切面搓了幾十個小團子,切了點“搭棵菜”,又把年里吃剩的一些碗腳冷菜的,一并入鍋燒煮。
說來也怪,因為顧鼎臣地位顯貴,在京里天天和魚肉葷腥,山珍海味的打交道,看的油星就膩厭。當他吃到師母這一鍋葷素什錦合并的羹,覺的風味別具,竟攢不絕口,邊問師母;“此系何物?”師母答;“這叫賀年羹”。此事傳開,各家竟相仿效。隨著年代的延續,流傳的范圍也隨之廣泛。到現在,在上海市區里的一些本幫人仍有這種習俗。自那時起賀年羹也就成了這一帶的一道名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