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紅素代謝障礙的一種臨床表現。膽紅素來源于血紅蛋白,當血紅蛋白被骨髓、脾、肝內的網狀內皮細胞分解后,成為脂溶性的游離膽紅素,在血液中通過轉運蛋白,送到肝臟,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脂溶性的非結合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結合膽紅素。結合膽紅素可以透過毛細膽管排至膽道,經肝管和總膽管至十二指腸,在結腸內結合膽紅素被細菌還原成尿膽原和尿膽素,隨尿及糞便排除。小部分在結腸內被再吸收,重新進入循環。當總膽紅素濃度超過2mg/dl時(正常為<1.0mg/dl),臨床上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凡血液內紅細胞破壞增多,肝臟負荷增加,肝細胞內的運送、結合和排泄障礙或肝外膽道阻塞、如肝炎、肝癌,均可引起膽紅素增高,形成黃疸。臨床上將黃疸分為:(1)溶血性黃疸;(2)慢性間歇性幼年黃疸(Gilbert。;(3)新生兒黃疸;(4)酶缺少或缺如,克瑞格勒—納嘉代綜合征(Crigler—Najjarsyndrome);(5)肝內膽紅素排泄障礙,如杜賓—約翰遜綜合征發性黃疸(Dubin—Johnson syndrome);(6)混合性黃疸。感染、藥物、肝硬化、肝癌等均可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