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膠州灣雜色蛤并不是真正的雜色蛤,真正的雜色蛤雖與膠州灣雜色蛤形態上相似,但是口味較差。膠州灣雜色蛤學名叫菲律賓蛤仔(馬尼拉蛤仔),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簾蛤目!饵S渤海的軟體動物》一書中介紹了菲律賓雜色蛤的習性及分布情況:“喜棲于淡水流入的波浪平靜的內灣中沙和泥沙質的海底。垂直分布,從潮間帶至10米深的海底都有棲息。在黃渤海沿海分布較廣,向南可至廣東雷州半島……”盡管分布廣泛,但以膠州灣產的這種蛤蜊質量為最好。由于大沽河、洋河分別從膠州市的左右兩側匯入膠州灣,因而處于兩河入海口之間的膠州海域水質最適合蛤蜊的生長,餌料又豐富,所產的蛤蜊質量絕對算得是上佳。它皮薄肉肥,肉質細膩柔嫩,味道是那種略帶甜味的鮮美,既不像魚,也不像蝦,獨特得讓你一吃忘不掉,百吃不厭。
在膠州,采挖蛤蜊最常用的工具是耙子。它的形狀不同于常見的那些耙子,它是用鋼筋燒制而成,前部是一溜尖齒,可把海底的蛤蜊和泥沙一起挖起。后部呈兜狀,能濾除泥沙,剩下蛤蜊。一個好的挖蛤手可以在低潮的兩個小時內挖到五六百斤。
蛤蜊的吃法很多,在膠州主要有兩種:一種原汁蛤蜊。將蛤蜊吐泥洗凈,放入鍋中,加少量水,用火加熱到開口,和湯一同盛入湯碗,然后就可享用。由于沒添加任何作料,所以蛤蜊的那種特有鮮美特別濃。再一種就辣蛤蜊。先在鍋里放適量花生油,燒開,放入干紅辣椒。待炸出香味后,放入蛤蜊翻炒至開口裝盤。這種吃法的特點是“鮮、辣、香”。
至于什么時候蛤蜊被端上餐桌已無從考證,但在“大集體”的時候也確實給單調的飯桌上添了一道美味。后來生活逐漸好了,蛤蜊的消費量和價格成倍增長,野生蛤蜊越來越少,于是蛤蜊養殖這個行業應運而生。在1994年以前,上市的蛤蜊基本都是自然苗。從1993年開始,膠州市營海鎮建立了蛤蜊養殖基地,如今,適合蛤蜊生長的1.8萬畝淺海已全部被承包,形成了年產3000萬斤的規模。不但在國內暢銷,還漂洋過海端到了日本人的餐桌上。據說,在日本一碗放了膠州灣雜色蛤的蛤蜊面能賣到700日元,約合人民幣50元。
為了提高膠州灣雜色蛤的知名度,培植品牌,膠州市已在1997年底注冊了“膠州灣雜色蛤”商標,并榮獲膠州市第二屆著名商標。相信有了這道護身符,膠州灣雜色蛤在市場上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