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翅目,蓑蛾科。又稱避債蛾、蓑蛾、皮蟲等。分布于亞熱帶和熱帶地區,雜食性,為害果樹、林木和農作物。幼蟲食樹葉、嫩枝及幼果。是災害性的害蟲。
形態特征
(1)成蟲:雌雄異型。雌蟲無翅,體長17~20毫米,蛆形,肥胖,頭小,口器退化,胸部發達,前胸背板先端向前突出,腹部7、8節有黃色茸毛。雄蛾翅展35~44毫米,體黑褐色。觸角雙櫛狀,上端1/3處櫛齒漸小,胸部背面有5條深縱紋。前翅2a和1a脈在上端1/3處合并,2a脈后緣有數條分支;M2~M3脈之間、R4~R5脈基部之間,均各有透明斑。后翅Sc+R1脈的前緣有幾條分支,和前翅2a脈后緣分支相似,在各在各個體間數目不一;Sc+R與Rs脈間有一橫脈。
(2)卵:呈塊狀,淡黃色,產于雌蛾護囊內。(3)幼蟲:共5齡。3齡起雌雄兩型分明。雌蟲體長32~37毫米,頭部深棕色,頭頂有環狀斑紋,胸部背板骨化強:腹部背面黑褐色,各節表面具有皺紋,亞背線、氣門上線附近有大形紅褐色斑,有探褐和淡黃相間的斑線。腹足趾鉤呈環狀。雄蟲體小,黃褐色。
(4)蛹:雌蛹體長22~23毫米,近圓筒狀,棕褐色,胸部3節緊密,腹部第二、三、五節后端有一橫列小刺突。雄蛹體較瘦,長17~20毫米,胸部突起,腹部稍彎,每節后端均有一列小刺突。護囊紡錘形,榷蟲長約62毫米;雄蟲約52毫米。護囊上常綴附小枝、葉片。
發生規律
通常每年發生1代。成蟲在護囊內越冬。翌年5月份化蛹,5月下旬交配產卵,約經3周孵化,11月上旬開始越冬。幼蟲期310~340天。雄蛾在護囊內交配,雌蟲產卵后即落地死亡。產卵量1000~5000粒。幼蟲吐絲,*風力蔓延。有趨光性。S齡后食量增多,7~9月份為害嚴重。
防治方法
(1)捕殺:搜集越冬護囊,集中燒毀。
(2)生物防治:用每毫升含1億孢子的蘇云金桿菌溶液噴灑。
(3)藥劑防治:幼蟲孵化后用2.5%敵百蟲粉劑或90%敵百蟲1000倍溶液噴灑。
二、舞毒蛾
鱗翅目,毒蛾科。分布很廣,幼蟲雜食性,為害嫩枝、幼芽和葉片,嚴重時被吃光。
[形態特征]
(1)成蟲:雌蛾體較大,翅展40~90毫米,白色,稍帶灰色或淺褐色。前翅花紋變異多,通常有4條鋸齒狀黑色橫線,中室有一黑點,端部橫脈有“<”形黑紋,前后翅緣毛均黑白相間.腹部粗大,密被淡黃色毛,末端毛墊由暗棕色或黃棕色毛組成。觸角黑色.榷蛾體小,翅展30~50毫米,體色較深,呈枯葉色,前翅灰褐或暗褐色,花紋與雌蛾相似。
(2)卵:球形,兩端略平,長0.8~1.3毫米,黃色,有光澤。
(3)幼蟲:1齡時色較深,毛較長,著生在毛瘤上。體毛中有呈泡狀,稱“風帆”的毛,幼蟲借此隨風傳播。胴部毛瘤暗色,排成6縱列。2齡幼蟲“風帆”毛消失。3齡以后,背面前5對毛瘤藍色,后5對紅色,均具黑毛.兩側毛瘤灰色,被灰毛。體色常多變,有黑灰、黃色,具有深色縱條。頭部黃褐色,具有“八”字形黑色粗紋。
(4)蛹,無繭:長18~37毫米,暗褐或黑色,間或有光澤。頭、胸、背以及腹部均有不明顯的毛,上面著生短而稀的紅褐色毛瘤。
[發生規律]
每年發生1代,幼蟲在卵內越冬,翌年4~5月份,嫩芽萌發后孵化,為害銀杏嫩枝、幼葉,幼蟲常吐絲懸掛,借風傳播,擴大危害。7月份成熟幼蟲吐絲化蛹,不結繭。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交尾產卵。雄蛾比雌蛾活躍,常在白天出來飛舞,有趨光性。卵常產于大枝、樹干或樹干地際,能耐-20℃低溫,長期水浸的卵也能孵化。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殺:摘除卵塊,集中燒毀。
(2)誘殺:利用成蟲趨光性誘殺。
(3)生物防治;在銀杏園等處釋放卵寄生蜂及捕食性天敵,有顯著效果。
(4)藥劑防治;用500~800倍65%敵百蟲乳劑噴灑3齡以前的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