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植株染病后,莖部皮層開裂,易生不定根。濕度大時莖基部或中部分枝處生白色至淡紫色或粉紅色霉狀物,有的具橙黃色粘質粒,縱剖病莖可見維管束已褐變,病菌及其分泌毒素堵塞輸導組織,影響水分和養分運輸,葉尖或n十緣出現不規則水浸狀斑點,莖葉由下向上逐漸凋萎變黃,雨季常見成片枯死。
病原 稱尖鐮孢菌豆類;,屬半知菌類真菌。菌絲無色,分隔。有大小兩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型,平直或略彎,具隔膜3~6個,大多3~4個,頂胞稍尖,有腳胞或無;小型分生孢子無色,具1分隔或無,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大小5~12.5×1.5~3.5微米;厚垣孢子分圓形和橢圓形兩種,前者直徑8-12微米,橢圓形的大小7~10×5~7.5微米,厚垣孢子單個頂生或串生在菌絲中間。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從傷口侵入,在田間借灌溉水、昆蟲或雨水濺射傳播蔓延。高溫多濕條件易發病。植地連作、土質粘重、根系發育不良易發病。品種間抗病性有一定差異。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用抗枯萎病的品種。(2)重病地實行水旱輪作2~3年,不便輪作的可覆塑料膜進行熱力消毒土壤,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量。(4)加強檢查及時拔除病株,淋灑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0%混合氨基酸銅水劑300倍液、12%松酯酸銅乳油500倍液,每穴噴淋對好的藥液0.3~0.5kg,隔7天一次,共2~3次。采收前3天停止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