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枯病,這種病害是水稻生產(chǎn)上的常見病害。缺鉀引起的赤枯病一般發(fā)生在分蘗末期,病株矮小,分蘗少,葉片上產(chǎn)生紅褐色和暗紅色的斑點或條形斑,嚴重時葉片呈赤褐色枯死,全田像火燒一樣,根短而少,呈黃褐色。缺磷引起的赤枯病多發(fā)生于移栽后3-4周,先從下部葉片葉尖開始產(chǎn)生褐色小斑,以后逐漸黃褐干枯,根系黃褐色,有部分黑根和爛根。病株一般能自行恢復正常生長。赤枯病還可能由根系中毒引起。中毒型赤枯病主要發(fā)生在長期浸水、泥層厚、土壤通透性差的稻田,或者施用綠肥過量、施用未腐熟有機肥的稻田;田中氣泡多,有腐臭味,這些稻田土壤中有大量的硫化氫等還原性有毒物,中毒秧苗返青遲緩,植株矮小,分蘗少,根黑色或深褐色,新根極少,葉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嚴重時整株死亡。
前一段時間蘇中、蘇北地區(qū)水稻受澇嚴重,田間磷鉀肥流失,秧苗受澇后根系吸收功能較弱,容易發(fā)生赤枯病,對發(fā)病田塊,應注意濕潤灌溉,田間經(jīng)常處于“三天水、兩天干”的狀態(tài),即稻田灌水宜淺,一次灌水后2-3天自然落干,過兩天再上新水,保證稻田土壤中有充足的氧氣,把水稻根系養(yǎng)好。同時每畝噴施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50公斤,缺鉀田塊每畝撒施氯化鉀5-10公斤,缺磷田塊每畝施過磷酸鈣30公斤,不能準確判斷土壤是缺磷還是缺鉀時,可以同時施用磷肥和鉀肥或者撒施磷酸二氫鉀,重病田不要施尿素等氮肥,否則可能加重病情。對發(fā)病田塊還可以施用健麗壯,惠滿豐等葉面肥,促進稻株恢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