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鰍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農村副業,它不僅能增加商品鰍產量,而且由于泥鰍能鉆松稻田泥土,吃掉害蟲,可以促進肥料分解,達到鰍稻雙豐收的目的。其養殖技術要點如下:
1、稻田選擇及設施建設:選擇土壤為弱酸性、不漏水的旱澇保收田進行改建。田埂層層夯實,不漏水,高出水面30-50厘米。沿田埂開挖一條寬30-50厘米、深30厘米的魚溝,田中開幾個面積為4-6平方米的魚坑,深30-50厘米。魚溝、魚坑的面積約為稻田總面積的5%。田埂四周插上木板或鈣塑板(入泥30厘米),用以防逃。在排水口要建二道網,外側可用聚乙烯網,內側用金屬網。
2、施基肥與放養:放鰍前先將田水排干,曝曬3-4天,再按每100平方米田面撒米糠20-25公斤,次日再施畜肥50公斤,再曝曬4-5天,使畜肥腐爛分解,被土壤吸收,然后蓄水。當田面水深15-30厘米時,每100平方米水田放養體長5厘米左右的原鰍種10-15公斤。
3、飼養:泥鰍放養后第1個月,投喂炒麥麩和蠶蛹粉各半的混合餌料,1日1次,每次投餌量為泥鰍總體重的3%-4%。開始時采用撒投法,將飼料均勻地撒在田面上,以后逐漸縮小撒投面積,最后將餌料投放在固定的魚坑里。1個月后,每隔15天追肥1次,同時投喂蠶蛹、米糠、豆餅、菜餅、動物下腳料等餌料。
4、日常管理:經常檢查堤防設施,防止逃鰍。稻田水位應根據稻鰍需要適時調節,初期15-30厘米深,中后期40-60厘米深。日常管理中可適量施放石灰,一方面可作為肥料,另一方面可起到消毒作用。此外,養鰍的水田一般不宜過多除草。
5、病害防治:泥鰍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病害有水霉病、打印病、爛鰭病、寄生蟲病。由于稻田魚病較難治療,故在放養鰍種時須經過檢疫或采用魚種消毒等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