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的場所有農業式生產的菇房和工業化生產的菇房兩大類。就我國產業發展狀況,約95%以上的產量來自農業式生產的菇房。這里將詳細介紹農業式生產的菇房建造。
農業式生產食用菌使用的各類建筑設施和園藝設施統稱為菇房,包括建在地上的各類菇房、簡易菇棚、各類溫室拱棚和陽畦、各類半地下菇棚、發菌棚和蔭棚。各類菇房菇棚的建造選址都要求地面平坦、開闊、高燥,通風良好,排灌方便。周圍環境衛生,無有害氣體、廢水、垃圾和污染源,如農藥廠、化工廠、印染廠、電鍍廠、皮革廠等,并遠離禽畜場、垃圾站和堆肥場等不潔場所,生產用水源符合飲用水衛生標準。使用發酵料栽培的種類,菇房附近要有足夠的場地用來發酵,且發酵場與菇房至少間隔100米,中間有建筑物或綠化帶作間隔,以阻止發酵場的病蟲害侵染菇房。
一、菇房。蘑菇房多用磚瓦和泥草建筑而成。不論采用哪種建筑材料,墻壁和屋頂都要盡量厚些,以減少自然溫度對菇房內溫度的影響。菇房一般坐北朝南,長7-10米,寬6-7米,不宜過大。若生產規模較大,菇房建造時要打隔斷分成若干間,并獨立開門,以便消毒滅蟲。南北兩墻要開窗,窗不宜過大,以利菇房內溫度、濕度和光強的控制。每個窗和門都要安裝窗紗,以防害蟲侵入。房頂要開排風筒。
菇房內可根據栽培種類的不同設置菇床、床架或其它栽培設施。
二、溫室。食用菌栽培常用的溫室有三折式溫室、半拱圓形溫室、日光溫室等。其建造材料主要是磚、土、泥、鋼材、水泥、竹竿、竹條、木材、草簾、塑料薄膜等。
1、三折式溫室:三折式溫室北墻高1.75米,墻厚0.24-0.37米,山墻與塑料屋面高度相同,并相接合。溫室跨度6米,開間3.0-3.3米,單間面積為18-19.8平方米,每間北墻留一個30-40厘米見方的通風孔,并安裝窗紗。進光面為三個折面,全長5.6米。
2、半拱圓形溫室:北側是一道土墻,跨度4.5-5.0米,后墻高1.2-1.3米,厚0.5米。后屋面有檀、柁支承,進光面用竹竿或毛竹片作拱架形成半拱圓面,拱架間距約30厘米,用三排立柱支承拱架。立柱與拱桿間用CP6的鋼筋或8號鐵絲作拉線,拉線與立柱頂緊緊固定,每間后墻留一個通風孔。
3、日光溫室:北側是一道磚或土墻,也可用三合土,脊高為2.0-2.2米,跨度6米左右,采光面以傾斜30-35°為適宜,北墻厚度為基部1.5米,向上漸薄,墻頂厚1米。若用磚壘墻,要壘成空心墻,中間填入木屑、稻殼、碎稻草等,填充踏實,然后用泥封好。后屋面椽子上要鋪10厘米左右厚的秫秸,上面再填抹5厘米厚的泥。采光面用直徑8厘米的木桿或粗竹竿為椽,間距1米,上覆薄膜,薄膜外要用壓條。草簾多用蒲草或蒲草與蘆葦混編而成,長以完全覆蓋屋面為準,厚5厘米。日光溫室除北墻較厚外,其他構造和建造方法與其他溫室基本相同。
各類溫室均可采用煙道加溫,煙道可用磚砌成,也可用瓦管代替,為了操作方便,常將煙道設在近走道處;馉t設在溫室的墻外作業間的爐坑內,火爐必須低于煙道,煤燃燒后,經過出火口增加火的抽力,引入煙道。煤爐不可放在溫室內,以防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和硫化物影響食用菌的生長發育。煙道的盡頭要豎煙囪,用以排除廢煙,加強熱氣對流,增加火爐的抽力。
三、中小拱棚和陽畦
1、中拱棚:中拱棚一般寬3-5米,中高1.5-2.0米,長10-15米,多坐北朝南,兩則是山墻,棚頂用竹木支架做成拱棚,支架外覆一層塑料薄膜,薄膜外再加蓋草苫,一般無加溫設備,完全靠日光增溫。在食用菌生長發育中需特殊人工加溫時臨時架設煙筒煤爐升溫。
2、小拱棚:小拱棚主要用細竹竿、竹片、荊條或8號鉛絲、φ6-8毫米鋼筋作支架,在寬1.3-1.6米的畦面上,沿兩側畦埂每隔30-60厘米順序插入架材,深約20-30厘米,彎成拱形骨架,高約1米,長度依地塊大小而定,骨架上覆蓋塑料薄膜和草簾。
3、改良陽畦(半拱形小拱棚):它是在小拱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結構是棚的北側有一道土墻,骨架的一端插入畦埂,另一端插入墻中,形成半拱圓形,棚外加蓋塑料薄膜和草簾。北墻設通風孔。
四、連墻大拱棚。連墻大拱棚是在塑料大棚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棚東西向,北面和東西山墻用土打墻,南面用竹木搭成拱架,成半拱形,上覆蓋塑料薄膜和草苫。這種大棚較常規的塑料大棚更適于食用菌的生長,其優點是:北側有擋風墻,保溫性能好,半拱圓形骨架支撐力強。
五、半地下菇棚。半地下菇棚是北方較干燥寒冷地區的很好的種菇設施。它既能保證食用菌的正常生長,又節約了設施成本,且便于管理。半地下菇棚的優點是造價低廉、冬暖夏涼、通風良好、保溫保濕性能強。半地下菇棚有一面坡形和拱頂形兩種。不論是哪一類型,建棚場地必須高燥。
1、一面坡形半地下菇棚:一般寬8米左右,長50米,用推土機就地鏟土,推出北墻,棚下地面低于地表面0.8米左右,將北墻夯實,并留出通風孔。同時將南側地表剖面拍實,以防雨季水土灌入棚內。用鋼筋或竹板作支架,上覆蓋塑料薄膜和草苫。
2、拱頂形半地下菇棚:在地面挖一長方形深溝,溝多寬3.5-4.0米,長20-30米,深1.2米左右。有條件的可在棚溝四周抹一層花秸泥或砌成磚墻。地上部分再砌成0.8-1.0米高的墻,南北墻上留排氣窗,上用竹片或鋼筋搭架成拱形,外面再覆蓋塑料薄膜和草苫。
建造半地下菇棚時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造棚場地的土質必須是黏土或壤土,以黏土最好,砂壤土不適于建造半地下菇棚;二是菇棚四周必須挖排水溝,以防夏季積水灌入棚內;三是菇棚寬度不可過大,以免造成坍塌。
六、發菌棚。發菌棚的使用是從香菇栽培開始的。香菇栽培中,小規模分散式生產,不需專門建造發菌棚,完全可按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宜時期接種和發菌,可就地發菌就地出菇,也可利用空閑房屋和其他設施發菌。但是,大規模企業化生產時,自然季節的適宜接種期遠遠不夠,為了獲得良好的發菌效果,必須建造專門的發菌棚。當然,其他菇種的規模化生產使用專門的發菌棚發菌、專門的菇房出菇,栽培效果也會大大優于一場制。
建造專用的發菌棚或以原有的栽培蔬菜或食用菌的各種溫室為基礎改良時,要充分注意到食用菌發菌期的生長特點和菌體的碼放方式。主要要求有以下幾點。
1、保溫散濕性好:發菌期較出菇期要求更高的溫度。另外,高溫季節發菌期菌體碼放密度不宜高于出菇期。因此,選場要高些,四壁要厚些。
2、便于覆蓋物的調節:覆蓋物的功能很多。巧用覆蓋物,可有效地調節發菌棚內的溫度和濕度,同時又可調節光強,而這幾個因素是影響食用菌菌絲生長發育的重要環境因子。覆蓋物不易于調節,很難創造一個適于食用菌發菌的環境條件。覆蓋物使用方便與否和效果,取決于發菌棚的構造、覆蓋物的材料性質、薄厚、安裝等諸多因素。
3、通風良好:通風良好是保溫散濕的保證。特別是在高溫高濕季節,通風不夠,常造成菌體溫度過高和大氣相對濕度過高,極易導致各種霉菌滋生。良好的通風可有效地降溫排濕。因此,發菌棚的設計要比菇棚高,并留上下兩層窗。
4、避風沙:空氣中的雜菌孢子常附在塵埃上。發菌場所灰塵太多,會大大增加雜菌污染的幾率。因此,在較干燥、有風沙出現的北方,在滿足發菌棚通風散濕的前提下,也要嚴防風沙以減少污染。
發菌棚建造和結構基本與各類溫室相同,只是選擇地勢要高些,頂要高些、通風窗要上下兩層、覆蓋物的可調性更好些。
七、蔭棚。蔭棚主要作用是遮光降溫,各個季節、各個地區都可以使用。蔭棚的基本構造是四周就地挖土打成土墻或砌成磚墻,墻一般高1-1.5米,墻頂與頂棚蓋之間留有20-50厘米高的架空間隔,以利通風降溫。內立柱子,上用草苫或草簾和竹木等搭成蔭棚頂蓋,頂蓋的薄厚和形狀可根據不同季節和生產的需要隨時調整,如夏季可加厚,冬季可加一層用塑料薄膜包裹的草苫以利增溫,墻頂與頂棚間的距離空間也可不同季節隨時調節。這樣的蔭棚在華北和中原地區冬春季適于栽培金針菇,夏秋季適于栽培平菇、柱狀田頭菇,早春和秋季還可栽培杏鮑菇和白靈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