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過后,露地蔬菜的種植進入旺季。本期我們針對露地蔬菜的種植管理,通過經驗的總結、不足的分析來為大家提供參考與借鑒。
香菜:
當前管理注重“三防”
香菜,不耐高溫,喜冷涼氣候,在高溫多雨的夏秋季節(jié)種植,易出現(xiàn)抽薹、”紅稈“、爛心等問題。
防抽薹 夏秋季節(jié)露地種植的香菜,盡管不會因為苗期受低溫影響而抽薹,但是卻會因夏秋季節(jié)的長日照(條件)而抽薹,這就要求生產中選擇耐抽薹的香菜品種。另外,加強肥水管理(香菜全生育期宜澆小水5~7次,頭三水,每10天左右澆一次,從第四水起每6~7天澆一次。澆頭水時,輕追提苗肥,每畝施尿素10公斤左右,以后每澆2~3次水追一次尿素,每畝10~12.5公斤),也可減少抽薹發(fā)生。
防“紅稈” 香菜“紅稈”,即香菜的莖葉部分由綠變紅,降低了香菜的商品價值,收購價格減半。夏秋季節(jié)露地種植的香菜,其莖葉會受強光照射而變紅,特別是在間苗過晚(株高超過8厘米)時。要想預防香菜出現(xiàn)“紅稈”,一是早間苗,在生產中,以幼苗長至3厘米高間苗為宜,并保持間苗后的株距在2厘米左右;二是覆蓋遮陽網,有條件的農戶,可在播種后搭高80~100厘米的棚架,棚上覆蓋一層遮陽網。
防雨水 夏秋季節(jié),雨水較多,對剛剛出苗后不久的香菜幼苗危害很大。大雨過后,再驟然轉晴,極易導致香菜爛心。雨后接著輕澆一遍井水,量以不淹沒幼苗為宜,可防香菜爛心。
生姜:培土追肥要“兩忌”
忌追施氮肥過多 立秋過后,隨著氣溫逐漸下降,生姜莖葉的養(yǎng)分將逐步回流到地下塊莖內,促其膨大。若該期仍追施高氮肥料,勢必會造成旺長,植株養(yǎng)分將被消耗利用在莖葉生長上,而地下塊莖所積累的養(yǎng)分減少,導致產量下降。據了解,該期追施高氮肥料的農戶不少,有畝用量超過100公斤的。在此提醒,該期應按照生姜對氮、磷、鉀三元素的需求比例3∶1∶4來進行追肥培土。
忌培土傷根重 據了解,這幾年,使用機械培土的農戶越來越多,而這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對生姜根系的傷害(因為培土機培出的溝底寬約20厘米,壟高40厘米左右,而人工培土,溝底寬約10厘米,壟高35厘米左右)。生姜根系一旦受傷,勢必會影響?zhàn)B分、水分的吸收,從而阻礙生長。同時,由于根系受傷,抗病能力下降,極易導致土傳病害的加重。加之當前正值雨季,病害傳播蔓延的可能性非常大。那么,如何加以避免呢?一是盡可能進行人工培土,假若用培土機進行培土,要注意深度,以壟高30厘米為宜;二是在無法改變培土方式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調節(jié)生姜地下塊莖的生長方向來避免過多傷根,即在播種姜母時,有意識地把姜母垂直于種植行播種,使得子姜、孫姜也都垂直于種植行,到了培土時整個塊莖也就與種植行垂直,而肉質根、側根、毛細根則是順向種植行延伸,在培土時不會過多的被傷害。
此外,生姜培土追肥后,忌立即澆水,建議隔一天再澆水,以利于生姜根系傷口的愈合。
馬鈴薯:生產中嚴把“三關”
浸種催芽關 將選好的薯塊,沿頂向下縱切成兩塊,用涼水沖凈切口處滲出的溶液和淀粉,再放入1%的石灰水中浸泡1小時,然后取出置于陰涼處晾干催芽。可采用自然催芽法催芽,選擇通風涼爽、溫度較低的地方,把馬鈴薯切成小塊(每塊保證有芽眼1~3個),再用涼水洗汁、晾干,然后在室內用濕潤沙土分層覆蓋催芽,堆積三四層,上蓋草苫保持水分,溫度保持在20℃左右。當芽長1~1.5厘米時,取出放在室外陰涼處煉芽1~3天即可播種。
播種關 馬鈴薯秋季播種期間,如遇久晴干旱天氣,土壤水分少,種塊會失水干縮,喪失生活力,造成缺苗。遇到這種情況,應先處理好種塊,待土壤墑情足時再播種。大田按3米寬做畦,挖好播種溝,行距40~50厘米。播種前l(fā)~2天,引水灌溝浸畦。播種時,應先疏松土層,然后按25厘米的株距擺放種塊。播種如遇大晴天,最好在上午10時前或下午5時后進行,行與行之間實行錯株條播,以利于田間通風透光。播種后在畦面上覆蓋稻草或麥秸等,待出苗20%~30%后揭去。秋馬鈴薯播種期掌握在9月上中旬,一般每畝栽5500~6000穴。苗高15厘米左右時進行培土,增加土壤通透性。
追肥與培土關 培土對馬鈴薯栽培十分重要,它既能增加沒入土中的莖節(jié)數,誘發(fā)更多匍匐枝形成塊莖,又能避免匍匐枝外露見光而不結薯或薯塊見光變綠而停止生長。由于覆蓋稻草或麥秸等,苗期可不培土,發(fā)棵期(12葉前后)培土一次,封行時大培土一次。
秋馬鈴薯需肥多,生育期短,應以基肥為主,看苗追肥2~3次即可;發(fā)棵期追施一次催薯肥,每畝用25公斤高氮復合肥,此次追肥可結合培土完成;結薯期(植株開花前后)用3%的磷酸二氫鉀加3%的尿素溶液噴莖葉1~2次。此外,秋馬鈴薯的水分管理,一方面要防止苗期漬水而爛薯,另一方面要防止結薯期缺水,馬鈴薯開花前后對水分極為敏感,缺水會致嚴重減產。灌溉時以小水浸溝即可,不宜漫過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