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脫袋履土栽培,可省去催蕾、浸水等工藝,能為香菇生長創造較良好的濕度環境,被認為是一種有發展前途的管理措施。但各地采用方法不同,可因地制宜。
(一)全覆土栽培 用15×55厘米的塑料袋裝料,按常規進行滅菌、接種與發菌。當菌絲經后熟充分積累營養,并且表皮已有2/3以上菌絲轉為淡褐色的菌膜時,即可覆土栽培。畦床長4~5米,寬0.8~1米,深35~40厘米。畦內四壁用麥秸泥抹好,灌足底水,用少量濃石灰水淋澆一次。然后將菌棒從中切斷,脫去殘袋,使斷面向上,緊密豎排在畦床內。選砂壤土作履土材料,篩去草根、磚石等雜物,分兩次覆蓋在菌筒上。第一次覆土厚1.5厘米,并澆水2次。第2次澆水時,菌筒間的空隙已被土填滿。隔7~10天,進行第二次覆土,厚約0.5厘米,土粒宜細,并將床面抹平,畦床上做斜坡棚,棚膜外覆蓋草簾或秸稈遮蔭。冬天氣溫低時,可將遮蔭物全部揭開,采光提高床溫,晚上重新蓋好。覆土后若氣溫適宜,在15~20天菇蕾即可破土而出。在菇蕾分化期間,每隔2~3天在土面噴水一次,但應避免噴在菇體上。成熟后及時采收,采后用土補平,以免菌筒裸露。7~10天又有菇蕾發生。采用此法栽培,土壤保濕能力強,菌筒損失水分少,營養集中在一頭出菇,菇體厚大質優。
(二)半履土栽培 用17×33厘米筒膜制菌袋,每袋裝干料0.5千克,在8~9月制袋,發菌時間短,約40天左右菌絲長滿,待原基出現后,即可脫袋覆土栽培。選地勢平坦、水源方便的場地做地棚。畦床寬1.5~2米,用畦土筑成北高南低的土墻,北墻高出地面50厘米,南墻高出地面20厘米,東西兩邊亦筑土墻,畦床上橫竹桿,用薄膜和草簾遮蔭。畦面整平后用多菌靈、石灰粉殺菌滅蟲。然后將菌袋脫膜后,豎排在畦床內,每4~5個一排,中間留10厘米走道。然后進行覆土。覆土材料用保水性能好的淺層菜園細土,并預先用石灰水調pH值至7~8,填入菌棒間隙處。菌棒露出地面2厘米左右,再澆水將覆土淋透,蓋地膜保濕。氣溫在20-25℃時,10~15天露出地面的菌棒即可轉色,轉色期間,畦面的相對濕度保持在95%左右。以后每隔3~4天澆一次重水,20~30天即可采收第一批香菇。當菇蕾形成后,澆水宜輕,以免泥土濺入菌褶內。寒冷季節可在畦面蓋草簾保溫,可在冬季出菇。翌年4~5月氣溫上升,要常揭膜通風,遮蔭保濕,或改用麻布覆蓋。
(三)履土育花菇 將菌筒脫袋覆土,上蓋稻草并淋濕。經7~10天,去掉表土,拉稀蓋草,淋一次重水,進行干濕交替管理。待菇蕾大量發生時,再淋一次重水,以后不再澆水。如下雨要及時覆蓋薄膜,雨止即將薄膜揭開。由于菌筒內已吸足水分而"內濕",再創造"外干"的環境,有利于形成花菇。用此法培育的花菇,肉厚朵大,花紋明顯。采完一潮菇后,翻轉菌筒,再覆土7~10天,淋入足量水。3天后,即可去掉表土,依前法管理采二潮菇。
采用此法管理和培育的花菇,一是菇體大肉質厚,花菇量多;二是產量與常規法相比,可提高40~50%,只要菌種選用得當,生物轉化率可達到145%以上,花菇率達到60%左右;三是菌棒脫袋覆土后能自然轉色,且不易被污染。四是菌棒埋土后能充分吸收土壤中所蓄水分,可省去出菇后期菌棒浸水;五是省工省本,管理方便,可顯著提高生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