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赤白板病(俗稱紅底板、白底板病),是我國近年來危害較大的鱉病,且到目前還沒有較理想的治療方法,但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已基本找到了赤白板病的主要病原與發病條件,并在預防上有了突破性進展,特別是中草藥和免疫苗防病研究的進展,為今后控制赤白板病的發生打下了基礎。筆者綜合國內有關研究并結合自己的實踐,對赤白板病的發生與防治介紹如下,供有關人士參考應用。
赤白板病的發病癥狀
1、行為變化突然或長期停食是赤白板病的典型癥狀,減食量通常在50%以上。發病后病鱉多在池邊漂游或集群,大多病鱉頭頸伸出水面后仰,并張嘴作喘氣狀,有的鼻孔出血或出氣泡,嚴重的有明顯的神經癥狀,故對環境變化異常敏感,稍一驚動迅速逃跑,不久就潛回池邊死亡。
2、外部癥狀病鱉體表無任何感染性病灶,背部中間可見圓黑色影塊,俗稱"黑蓋".病鱉死亡時頭頸發軟伸出體外,有的因吸水過多全身腫脹呈強直狀,剛死的病鱉頭部朝下,提起時口鼻滴血或滴水。有的腹部呈濁紅色(紅底板),有的則蒼白色(白底板)大多雄性生殖器脫出體外,部分脖子腫大。
發病后的處理與控制
由于赤白板病的發生呈暴發性,發展很快。所以處理和控制要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分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發病數日,食量已減一半以上,或根本不吃食,而氣候條件又無改善的趨向,持續低溫陰雨的,應趕快清池把鱉捕出賣掉,以減少損失。清出后徹底消毒并補養些魚類,因在這種情況下已較難用投喂藥物來控制疾病的發展。二是天氣忽睛忽雨,水溫不穩定,病初起還未形成暴發,鱉吃的食量還未減到一半以上,天氣無穩定好轉趨勢的,如有采光溫室,應把鱉捕到溫室中強化飼養,并在飼料中添加藥物病毒清投喂5天,可控制病情的發展;如無采光溫室,發病是精養小水泥池時,可采用池上搭簡易棚來增溫催食,效果也不錯。三是疾病發生在室外較難捕撈的大泥塘里,且病情嚴重呈暴發型,并基本停食,而氣候又無好轉趨勢的,則應采取"保"的措施,具體做法:一是每6天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池水消毒;二是適當換水,如池水較混可每隔3-4天換出原池1/5的水,以保持水質良好,換水后應適當潑灑些生石灰,一般為呈池水25×10-6的濃度。
切忌大換水,大潑藥,大施生石灰的過激行為。同時每天兩次巡塘及時撈出死鱉進行遠距離深埋或化學處理;三是當天氣略有好轉,水溫上升到26℃以上時就應采購些質好味鮮的海水魚,淡水魚或鮮豬肝切成適口的小塊,在池中多點投喂誘食,直到完全好轉時再投喂人工飼料。
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地方當鱉發病嚴重后投喂高劑量的抗生素和化學藥品,鱉不吃食的造成浪費,吃點食的反因藥害更加快病鱉的死亡。因許多抗生素和化學藥品對鱉的肝腎有損害的副作用,所以投喂也應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和營養為主的中草藥或添加劑。如一些含多糖和解毒生物堿的黃芪、甘草、板藍根、雙花等中草藥和多維等營養物質,以增強鱉的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