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單胞藻培養是筑建餌料室,遵循保種——接種——擴種——生產性培養的程序,其優點是能保證純種生產,避免原生動物等有害生物的干擾,對貝類育苗是必須的,但對河蟹等甲殼動物幼體來說,采用敞池比較粗放地培養單胞藻更為經濟實用。因為他們不像貝類幼體那樣懼怕原生動物,也不需要純而又純的某種單胞藻。相反,由各種藻類和少量小型浮游動物組成的群落,在營養上更加優質全面,由于池塘底泥、水源和大氣中到處蘊藏著大量的藻類孢子,所以不必引種,只要選擇好培育池并采取若干人為措施,即可增殖成功。
一、一般增殖:
1.選塘
從藻類自身的繁殖著眼應選擇沉積物肥厚的老池為好,因為其中蘊藏著豐富的藻種──孢子,并能為孢子的繁殖提供大量的營養元素。但是在這類水體沉積物中又往往貯存著相當多的輪蟲、枝角類等濾食性浮游動物的休眠卵,而成為藻類增殖的隱患。若能遴選到底質肥沃而又較少敵害生物的水體做培育池最為理想。水體交換量較大的養蝦池和以浮游動物為終身餌料的鳙魚飼養池可為首選,連年飼養鯉、鯽、鯰、鱔等底層魚類的水體則不宜入選。培育池的大小、深淺視培養對象而定,但不可選用嚴重滲漏的池塘。
2.清塘
用生石灰(淡水)和漂白粉(海水)按常規方法清塘。通常排水清塘比帶水清塘為好。前者既節省用藥量又能使藻類種群密度迅速增長。還能更好地調動水體肥力。據雷衍之等(1983)測定,排水池較帶水池清塘后銨鹽含量增加更快。
3.注水
深井地下水敵害少,雜物少是首選水源。當不得以使用天然海、淡水做水源時,必須經過殺滅敵害或用150目篩絹網嚴格過濾方可注入培育池中。最終注水量(深度)視培育對象而定。但務必按由淺入深的原則灌注才有利于藻類繁殖和水質調控。
4.施肥
淡水養魚池清塘后在不施肥的情況下,氨氮含量可達3.88mg/L;活性磷可達0.18~0.22mg/L。所以清塘后一段時間(1周內)不施肥亦可滿足藻類繁殖的需要。但隨著藻類光合作用,這些營養鹽很快消耗殆盡,通常清塘注水7~8天后,便應考慮施肥。具體用量和比例應視培養對象而定。其基本原則是多次、少量;無機、有機并用。
5.除害:
原生動物、輪蟲、甲殼動物等濾食性動物都是藻類的敵害。如果選塘得當,清塘后這類敵害生物發生晚且數量較少。但它們的孢子或休眠卵尚可通過水流、空氣、工具等傳播污染藻類培育池。一旦大量發生,可根據不同種類按如下方法處理:
①甲殼動物 用敵百蟲1g/t可有效地殺滅枝角類、橈足類、蝦類、豐年蟲等甲殼動物。 ②輪蟲 多數輪蟲體長>100μm。用150目篩絹網連續抽慮可控制其種群增長但不能清除。輪蟲對氯比較敏感。使用1.0ppm有效氯可殺死多數輪蟲個體。雖同時影響藻類的增殖,但在施藥3~5天后,藻類種群有望恢復。據何志輝等試驗,用10-15g/t濃度的甲醛可有效控制輪蟲。
③原生動物 上述藥物對原生動物作用不大。抽濾法可實用于草履蟲、喇叭蟲等大型原生動物,至于種類繁多的小型纖毛蟲,雖然也濾食藻類,但通常在光照充足、溶氧豐富而溶解有機質量并不很高的藻類培育池中,它們的生物量有限,對藻類的危害較小。除此之外,水生維管束植物、大型絲狀藻類有明顯的克藻效應,對于這類大型植物藥物是無濟于事的。好在肥水中它們很難成為全水體的優勢種群,而多半只出現在池邊淺水處。通常用齒耙等簡單工具即可將之除凈。
二、特殊類群的增殖
敞池培養單胞藻鑒于其環境的復雜性和種類的多樣性,要想培養單一純種是很難的,但是利用某些群落對環境的獨特適應性和種間關系,則有可能實現對某些生態群的增殖。
(一)鞭毛藻類的增殖
鞭毛藻類是對金藻門、裸藻門、隱藻門、甲藻門和綠藻門團藻目中具鞭毛藻類的統稱。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具鞭毛能主動運動,多數種類的細胞壁較薄或不具細胞壁,有的(甲藻)雖有壁但不完整。因此,多數種類都是魚類、甲殼動物和貝類容易消化、利用的餌料。所以,利用敞池大量增殖鞭毛藻類十分有意義。
鞭毛藻類的增殖,只要在前述一般藻類增殖方法的基礎上,注意以下幾點即可: ①保證水深(>1m)。在深水中鞭毛藻可選擇合適的水層行光合作用,而非鞭毛藻則常因下沉至中下層得不到足夠的光照而難以繁殖。
②足施有機肥。鞭毛藻是典型的兼性營養生物,可直接利用溶解有機質,因而在富含有機質的水體中能獨占鰲頭。
③利用輪蟲、哲水蚤、鹵蟲等濾食小型浮游植物(多半為非鞭毛藻),讓浮游植物組成大型化,當鞭毛藻大量繁殖后可用敵百蟲將哲水蚤等殺滅或在使用時將浮游動物濾掉。
(二)小型非鞭毛藻類的增殖
硅藻和綠球藻類是小型非鞭毛藻類的主要組分。多數個體<20μm。是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餌料浮游動物的重要食物。許多種類也是魚類。貝類和甲殼動物可利用的天然餌料。
增殖過程中務必強調幾點:
①選擇水淺而面積較大的開闊池塘非鞭毛藻類缺少主動運動的胞器,在靜水中易下沉底棲當風浪波及池底時方可懸浮于水層中。淺水(<1.0m)保證了它們底棲時的光照需要;開闊水面為其懸浮創造了水文條件。
②排水清塘 實測表明,凡排水清塘再注(深井)水后。首先繁殖起來的多是硅藻、綠球藻類的單胞藻。
③多施無機肥 非鞭毛藻類不像鞭毛藻類那樣直接而大量地利用溶解有機質。而礦化后的N、P等無機鹽更能讓其迅速吸收。所以在保證一定碳源的基礎上。適當多施無機肥(包括硅酸鹽肥)對這類單胞藻的增殖是有利的。
④魚藻混養 在藻類培育池中適當投放鰱、鳙魚。或利用鰱、鳙魚池增殖小型單胞藻,往往取得預期效果。因為鰱、鳙魚濾食并消化利用了鞭毛藻類和個體較大的浮游植物,其水體藻類小型化、非鞭毛藻化的趨勢十分明顯。有一點必須提醒。在鰱、鳙池中增殖的單胞藻組成多以小型綠球藻類占優勢,用于輪蟲培養比較理想。
(三)藍藻的增殖
雖然某些藍藻難以被魚類消化甚至有毒,但魚腥藻(Anabaena)、螺旋藻(Spirulina)等的餌料價值已被證實。就是在那些已被定為害藻的藍藻中如微囊藻(Microcystis)等仍然在鰻池造水增氧中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特定條件下掌握這類特殊藻類群落的增殖很有必要。要點有:
①培育池水體不宜過深。大型藍藻具有假空泡,群體通常浮于水上表層,水體補償深度較淺,深水不僅難以發揮作用。反會增加耗氧負擔,白晝的增溫效應也會受到影響。一般保持30~50cm水深即可。
②少氮多磷。魚腥藻等藍藻具有固氮能力,增殖過程中應盡量保證磷酸鹽的供應,少用氮肥。特別是硝酸氨、硫酸氨更要慎用,這既避免了氨氮的危害又有利于抑制其它藻類的發生。
③嚴格控制pH值。多數藍藻喜堿性環境pH8.5~9.5為宜。為此可在培養水體中適當加入磷酸氫鈉(5~10g/L水)即造就了堿性環境又解決了磷源。并可有效控制許多敵害生物的發生。
④保持相對靜止的環境。漂浮性藍藻不喜流水,流水或交換量較大的水體中藍藻很難成為優勢種群其原理尚不十分清楚,但藻體流失可能是原因之一。培育藍藻的池水宜注不宜排,有時一池老水養到底。
⑤投放底棲魚類 鯉、鯽、羅非魚、鰻等底棲類的活動能促使藍藻孢子的萌發。在培育池中適當投放這類魚種有利于藍藻的增殖。
三、 養殖水體的浮游植物及其宏觀鑒別
如前所述,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定向增殖一些特定群落的藻類當然好,但實際生產中更為廣泛的卻是利用養殖水體中自然繁殖起來的各類浮游植物,因此,對其種量和宏觀表象有所了解是十分重要的。
(一)養殖水體按浮游植物量分級
我國養魚池浮游植物量變幅極大,從不足 1mg/L到500~1000mg/L。20 mg/L以下的水在養魚池是瘦水,但廣泛分布于湖泊和水庫。
根據各學者的研究資料,在劃分養魚池浮游植物量標準時,將20、50、100、200mg/L作為肥水生物等級的指標。<20mg/L則為養魚池的瘦水。此外,>400mg/L的極高浮游植物量,無疑是物質循環不好,水質十分不良的一個指標。
根據上述原則,將養魚水質按浮游植物量分為10級,并列出各級水的宏觀特點和漁業意義。
(二)養殖水體按水華類型分類 通常把因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使水體呈現明顯顏色的現象稱為水華。每種水華都有其獨特的優勢種群,將之與水產經濟動物的營養相聯系,便可了解水華的質量。在所有各種水華中鞭毛藻水華是傳統肥水中最常見的一種,其出現率多在50%以上,所謂鞭毛藻水華包括南方肥水魚塘常見的膝口藻水華、裸甲藻水華和在南北方都比較習見的隱藻、團藻、光甲藻、裸藻、金藻水華等。據觀察,幾乎所有的鞭毛藻類都是鰱、鳙以及甲殼動物幼體易消化的食物,其形體大小也都在10-20μm 以上。也是白鰱易濾食的適口食物。在藍藻所形成的水華中,螺旋魚腥藻水華已被實踐證明是鰱魚種特優的肥水之一。魚腥藻和擬魚腥藻水華是極佳肥水,顫藻、席藻和尖頭藻水華都是較差的水,微囊藻水華和微型藍藻水華是最差的劣水。硅藻在白鰱食物中的意義,國內外都是一致肯定的,硅藻塘在鰱親魚春季培育中的積極作用也為生產實踐所一再證明,因此硅藻水華無疑是上等肥水,但這種水華持續時間不長。綠球藻也是我國魚池肥水重要成分之一,但作為水華優勢種的情況并不多,一般持續期也不長,對于這種水華的養魚意義,尚有分歧。綠球藻類的細胞容易老化,可能是對其消化性和養魚效果有分歧的重要原因。此外許多微型種類家魚難以濾食。因此,可以認為由較大型種類占優勢,總量不太高的綠球藻水華是好水,而由微型種類占優勢,總量很高者是老水,其水色通常發黃。根據上述情況,將養魚池肥水按水華類型分為三等,其中一、三等水是目前基本肯定的部分,其它暫列為二等水。
(三)看水的生物學分析
水質優劣是養魚成效最關鍵的因素之一。我國江浙兩廣一帶漁農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了看水養魚的寶貴經驗。此節旨在把這些實踐經驗提高到理論高度并提出一個反映水肥度的浮游生物指標。
1.水色和浮游植物種類組成
看水通常也就是指的看水色。水色取決于很多因素,但在養魚池肥水中主要由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所引起。關于水色和浮游植物種類的關系,一般說來,金藻、黃藻、硅藻、甲藻的細胞呈褐色或褐黃色,其水華也接近上述顏色;綠藻和裸藻細胞呈綠色,其水華也接近綠色;藍藻細胞呈藍綠色,其水華也接近深綠或藍綠。一般認為褐色或帶黃褐色的水都是好水,綠色或藍綠色的水都是不好的,然而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首先,同一門藻類在色素組成上雖然有其通性,但還有特殊的情況。此外,同一種類的色素組成在生活條件的變化下也是可以改變的,特別是藍藻和綠藻當種群的增長達到指數增長期末時,常因養分(氮、磷、碳或微量元素)不足或其它原因而使細胞出現老化現象。可見,簡單地從水的顏色是難以判別浮游生物組成的,何況,水質的優劣不僅是種類組成問題。漁農看水并不十分強調水的顏色,有的認為不論水色如何,只要有變化就是好水。一般認為紅褐、褐綠、褐青(墨綠)和綠色的水都較好,藍綠、灰綠、黃綠、泥黃色等則是水色不正的劣水。對褐色水的看法有分歧。
2.透明度和浮游植物量、漁農常用透明度的大小來衡量水的肥度,水的透明度與浮游植物量有一定聯系,如果把透明度和浮游植物量作一比較便可發現,總的趨勢是浮游植物量隨透明度的升高而減少。何志輝等闡明了透明度與浮游植物量有明顯的負相關性。兩者的回歸式為: y=153.69-3.06x r=-0.609 式中y為透明度(cm);x為浮游植物量(mg/L)。 此種負相關性在冰下水體中表現尤為突出,因為冰下水體極少受風浪、施肥等因素的干擾。但是在北方的一些淺水魚池,此種關系便不甚明顯,因為水的透明度不但取決于浮游植物量,還與腐屑、泥沙等含量有關,淺池水含沙量大,自然嚴重影響透明度。用透明度衡量魚池水的肥度應以20~40cm為合格,25~35cm作為最適度。
3.肥、活、嫩、爽的生物學含義
有人把漁農看中的好水概括成肥、活、嫩、爽四字,這樣的概括較之僅憑水色要全面得多,然而,對這四個字的生物學含義迄今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通過浮游生物種、量測定,摸清這方面的內容是十分必要的。
(1)肥 漁農對肥的看法是水色濃,也就是說浮游植物量很大,形成強烈的水華。水色的濃淡即決定于浮游植物量,也與水層的厚薄有關。在水深1米左右的魚池里,浮游植物量<5mg/L時一般水面無色,5~10mg/L時有輕淡的水色(透明度>50,20mg/L(透明度<40cm)大致是肥水的浮游植物濃度起點。
(2)活 活是指水色和透明度有變化。漁農所謂早清晚濃以及半塘清半塘濃等都是這個意思。鞭毛藻類的運動是水色日變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活水的重要標志。
此外活還意味著藻類種群處在不斷被利用和不斷增長,也就是說池中物質循環處于良好狀態。浮游植物由扁平膝口藻(褐綠到墨綠色)、隱藻(褐或紅褐色)、藍裸甲藻(藍綠或墨綠)等幾個種群交替占優勢,水色也就在褐、綠、青之間變化著。這些變化和魚類的強烈濾食有關,因此也是池魚生長良好的一種標志。
(3)嫩 嫩指水肥而不老。所謂水老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含義,漁農把浮游生物大批死亡使水色發黑叫老;水色過濃,透明度過低也叫老;但是作為嫩的對立面,老應是后者,即浮游植物量過大(>200mg/L),透明度太低(<20cm),隨之而來的是光合速率下降,晝夜氧差減小,pH居高不下(>9-10),水色發白。這種濁白的水是CO2缺乏使碳酸氫鹽形成碳酸鹽粉末的結果。老水的成因比較復雜,水老主要是與養分不足有關。
(4)爽 爽水的基礎是嫩,即浮游植物處于種群增長期,同時兼備水中很少浮游生物之外的雜質,泥砂和其它懸浮物,也就是混濁度不宜過大。
總之,根據肥活嫩爽的生物學分析,可以看出漁農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的養魚最適水質的生物指標應是:
A.浮游植物量20~100mg/L;
B.鞭毛藻類較多,小型藍藻較少;
C.藻類種群處于增長期,細胞未老化;
D.浮游生物以外的其它懸浮物不過多。
肥、活、嫩、爽是群眾經驗的概括,而經驗的東西畢竟有其局限性,合乎四項條件的是好水,不具備這四項條件的也有好水。如螺旋魚腥藻和擬魚腥藻的水華都是極好的水,但是這類水只具肥的一項條件,北方有些魚池水源來自江河,硅藻較多,水色肥爽但不活,也是好水。
一、一般增殖:
1.選塘
從藻類自身的繁殖著眼應選擇沉積物肥厚的老池為好,因為其中蘊藏著豐富的藻種──孢子,并能為孢子的繁殖提供大量的營養元素。但是在這類水體沉積物中又往往貯存著相當多的輪蟲、枝角類等濾食性浮游動物的休眠卵,而成為藻類增殖的隱患。若能遴選到底質肥沃而又較少敵害生物的水體做培育池最為理想。水體交換量較大的養蝦池和以浮游動物為終身餌料的鳙魚飼養池可為首選,連年飼養鯉、鯽、鯰、鱔等底層魚類的水體則不宜入選。培育池的大小、深淺視培養對象而定,但不可選用嚴重滲漏的池塘。
2.清塘
用生石灰(淡水)和漂白粉(海水)按常規方法清塘。通常排水清塘比帶水清塘為好。前者既節省用藥量又能使藻類種群密度迅速增長。還能更好地調動水體肥力。據雷衍之等(1983)測定,排水池較帶水池清塘后銨鹽含量增加更快。
3.注水
深井地下水敵害少,雜物少是首選水源。當不得以使用天然海、淡水做水源時,必須經過殺滅敵害或用150目篩絹網嚴格過濾方可注入培育池中。最終注水量(深度)視培育對象而定。但務必按由淺入深的原則灌注才有利于藻類繁殖和水質調控。
4.施肥
淡水養魚池清塘后在不施肥的情況下,氨氮含量可達3.88mg/L;活性磷可達0.18~0.22mg/L。所以清塘后一段時間(1周內)不施肥亦可滿足藻類繁殖的需要。但隨著藻類光合作用,這些營養鹽很快消耗殆盡,通常清塘注水7~8天后,便應考慮施肥。具體用量和比例應視培養對象而定。其基本原則是多次、少量;無機、有機并用。
5.除害:
原生動物、輪蟲、甲殼動物等濾食性動物都是藻類的敵害。如果選塘得當,清塘后這類敵害生物發生晚且數量較少。但它們的孢子或休眠卵尚可通過水流、空氣、工具等傳播污染藻類培育池。一旦大量發生,可根據不同種類按如下方法處理:
①甲殼動物 用敵百蟲1g/t可有效地殺滅枝角類、橈足類、蝦類、豐年蟲等甲殼動物。 ②輪蟲 多數輪蟲體長>100μm。用150目篩絹網連續抽慮可控制其種群增長但不能清除。輪蟲對氯比較敏感。使用1.0ppm有效氯可殺死多數輪蟲個體。雖同時影響藻類的增殖,但在施藥3~5天后,藻類種群有望恢復。據何志輝等試驗,用10-15g/t濃度的甲醛可有效控制輪蟲。
③原生動物 上述藥物對原生動物作用不大。抽濾法可實用于草履蟲、喇叭蟲等大型原生動物,至于種類繁多的小型纖毛蟲,雖然也濾食藻類,但通常在光照充足、溶氧豐富而溶解有機質量并不很高的藻類培育池中,它們的生物量有限,對藻類的危害較小。除此之外,水生維管束植物、大型絲狀藻類有明顯的克藻效應,對于這類大型植物藥物是無濟于事的。好在肥水中它們很難成為全水體的優勢種群,而多半只出現在池邊淺水處。通常用齒耙等簡單工具即可將之除凈。
二、特殊類群的增殖
敞池培養單胞藻鑒于其環境的復雜性和種類的多樣性,要想培養單一純種是很難的,但是利用某些群落對環境的獨特適應性和種間關系,則有可能實現對某些生態群的增殖。
(一)鞭毛藻類的增殖
鞭毛藻類是對金藻門、裸藻門、隱藻門、甲藻門和綠藻門團藻目中具鞭毛藻類的統稱。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具鞭毛能主動運動,多數種類的細胞壁較薄或不具細胞壁,有的(甲藻)雖有壁但不完整。因此,多數種類都是魚類、甲殼動物和貝類容易消化、利用的餌料。所以,利用敞池大量增殖鞭毛藻類十分有意義。
鞭毛藻類的增殖,只要在前述一般藻類增殖方法的基礎上,注意以下幾點即可: ①保證水深(>1m)。在深水中鞭毛藻可選擇合適的水層行光合作用,而非鞭毛藻則常因下沉至中下層得不到足夠的光照而難以繁殖。
②足施有機肥。鞭毛藻是典型的兼性營養生物,可直接利用溶解有機質,因而在富含有機質的水體中能獨占鰲頭。
③利用輪蟲、哲水蚤、鹵蟲等濾食小型浮游植物(多半為非鞭毛藻),讓浮游植物組成大型化,當鞭毛藻大量繁殖后可用敵百蟲將哲水蚤等殺滅或在使用時將浮游動物濾掉。
(二)小型非鞭毛藻類的增殖
硅藻和綠球藻類是小型非鞭毛藻類的主要組分。多數個體<20μm。是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餌料浮游動物的重要食物。許多種類也是魚類。貝類和甲殼動物可利用的天然餌料。
增殖過程中務必強調幾點:
①選擇水淺而面積較大的開闊池塘非鞭毛藻類缺少主動運動的胞器,在靜水中易下沉底棲當風浪波及池底時方可懸浮于水層中。淺水(<1.0m)保證了它們底棲時的光照需要;開闊水面為其懸浮創造了水文條件。
②排水清塘 實測表明,凡排水清塘再注(深井)水后。首先繁殖起來的多是硅藻、綠球藻類的單胞藻。
③多施無機肥 非鞭毛藻類不像鞭毛藻類那樣直接而大量地利用溶解有機質。而礦化后的N、P等無機鹽更能讓其迅速吸收。所以在保證一定碳源的基礎上。適當多施無機肥(包括硅酸鹽肥)對這類單胞藻的增殖是有利的。
④魚藻混養 在藻類培育池中適當投放鰱、鳙魚。或利用鰱、鳙魚池增殖小型單胞藻,往往取得預期效果。因為鰱、鳙魚濾食并消化利用了鞭毛藻類和個體較大的浮游植物,其水體藻類小型化、非鞭毛藻化的趨勢十分明顯。有一點必須提醒。在鰱、鳙池中增殖的單胞藻組成多以小型綠球藻類占優勢,用于輪蟲培養比較理想。
(三)藍藻的增殖
雖然某些藍藻難以被魚類消化甚至有毒,但魚腥藻(Anabaena)、螺旋藻(Spirulina)等的餌料價值已被證實。就是在那些已被定為害藻的藍藻中如微囊藻(Microcystis)等仍然在鰻池造水增氧中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特定條件下掌握這類特殊藻類群落的增殖很有必要。要點有:
①培育池水體不宜過深。大型藍藻具有假空泡,群體通常浮于水上表層,水體補償深度較淺,深水不僅難以發揮作用。反會增加耗氧負擔,白晝的增溫效應也會受到影響。一般保持30~50cm水深即可。
②少氮多磷。魚腥藻等藍藻具有固氮能力,增殖過程中應盡量保證磷酸鹽的供應,少用氮肥。特別是硝酸氨、硫酸氨更要慎用,這既避免了氨氮的危害又有利于抑制其它藻類的發生。
③嚴格控制pH值。多數藍藻喜堿性環境pH8.5~9.5為宜。為此可在培養水體中適當加入磷酸氫鈉(5~10g/L水)即造就了堿性環境又解決了磷源。并可有效控制許多敵害生物的發生。
④保持相對靜止的環境。漂浮性藍藻不喜流水,流水或交換量較大的水體中藍藻很難成為優勢種群其原理尚不十分清楚,但藻體流失可能是原因之一。培育藍藻的池水宜注不宜排,有時一池老水養到底。
⑤投放底棲魚類 鯉、鯽、羅非魚、鰻等底棲類的活動能促使藍藻孢子的萌發。在培育池中適當投放這類魚種有利于藍藻的增殖。
三、 養殖水體的浮游植物及其宏觀鑒別
如前所述,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定向增殖一些特定群落的藻類當然好,但實際生產中更為廣泛的卻是利用養殖水體中自然繁殖起來的各類浮游植物,因此,對其種量和宏觀表象有所了解是十分重要的。
(一)養殖水體按浮游植物量分級
我國養魚池浮游植物量變幅極大,從不足 1mg/L到500~1000mg/L。20 mg/L以下的水在養魚池是瘦水,但廣泛分布于湖泊和水庫。
根據各學者的研究資料,在劃分養魚池浮游植物量標準時,將20、50、100、200mg/L作為肥水生物等級的指標。<20mg/L則為養魚池的瘦水。此外,>400mg/L的極高浮游植物量,無疑是物質循環不好,水質十分不良的一個指標。
根據上述原則,將養魚水質按浮游植物量分為10級,并列出各級水的宏觀特點和漁業意義。
(二)養殖水體按水華類型分類 通常把因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使水體呈現明顯顏色的現象稱為水華。每種水華都有其獨特的優勢種群,將之與水產經濟動物的營養相聯系,便可了解水華的質量。在所有各種水華中鞭毛藻水華是傳統肥水中最常見的一種,其出現率多在50%以上,所謂鞭毛藻水華包括南方肥水魚塘常見的膝口藻水華、裸甲藻水華和在南北方都比較習見的隱藻、團藻、光甲藻、裸藻、金藻水華等。據觀察,幾乎所有的鞭毛藻類都是鰱、鳙以及甲殼動物幼體易消化的食物,其形體大小也都在10-20μm 以上。也是白鰱易濾食的適口食物。在藍藻所形成的水華中,螺旋魚腥藻水華已被實踐證明是鰱魚種特優的肥水之一。魚腥藻和擬魚腥藻水華是極佳肥水,顫藻、席藻和尖頭藻水華都是較差的水,微囊藻水華和微型藍藻水華是最差的劣水。硅藻在白鰱食物中的意義,國內外都是一致肯定的,硅藻塘在鰱親魚春季培育中的積極作用也為生產實踐所一再證明,因此硅藻水華無疑是上等肥水,但這種水華持續時間不長。綠球藻也是我國魚池肥水重要成分之一,但作為水華優勢種的情況并不多,一般持續期也不長,對于這種水華的養魚意義,尚有分歧。綠球藻類的細胞容易老化,可能是對其消化性和養魚效果有分歧的重要原因。此外許多微型種類家魚難以濾食。因此,可以認為由較大型種類占優勢,總量不太高的綠球藻水華是好水,而由微型種類占優勢,總量很高者是老水,其水色通常發黃。根據上述情況,將養魚池肥水按水華類型分為三等,其中一、三等水是目前基本肯定的部分,其它暫列為二等水。
(三)看水的生物學分析
水質優劣是養魚成效最關鍵的因素之一。我國江浙兩廣一帶漁農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了看水養魚的寶貴經驗。此節旨在把這些實踐經驗提高到理論高度并提出一個反映水肥度的浮游生物指標。
1.水色和浮游植物種類組成
看水通常也就是指的看水色。水色取決于很多因素,但在養魚池肥水中主要由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所引起。關于水色和浮游植物種類的關系,一般說來,金藻、黃藻、硅藻、甲藻的細胞呈褐色或褐黃色,其水華也接近上述顏色;綠藻和裸藻細胞呈綠色,其水華也接近綠色;藍藻細胞呈藍綠色,其水華也接近深綠或藍綠。一般認為褐色或帶黃褐色的水都是好水,綠色或藍綠色的水都是不好的,然而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首先,同一門藻類在色素組成上雖然有其通性,但還有特殊的情況。此外,同一種類的色素組成在生活條件的變化下也是可以改變的,特別是藍藻和綠藻當種群的增長達到指數增長期末時,常因養分(氮、磷、碳或微量元素)不足或其它原因而使細胞出現老化現象。可見,簡單地從水的顏色是難以判別浮游生物組成的,何況,水質的優劣不僅是種類組成問題。漁農看水并不十分強調水的顏色,有的認為不論水色如何,只要有變化就是好水。一般認為紅褐、褐綠、褐青(墨綠)和綠色的水都較好,藍綠、灰綠、黃綠、泥黃色等則是水色不正的劣水。對褐色水的看法有分歧。
2.透明度和浮游植物量、漁農常用透明度的大小來衡量水的肥度,水的透明度與浮游植物量有一定聯系,如果把透明度和浮游植物量作一比較便可發現,總的趨勢是浮游植物量隨透明度的升高而減少。何志輝等闡明了透明度與浮游植物量有明顯的負相關性。兩者的回歸式為: y=153.69-3.06x r=-0.609 式中y為透明度(cm);x為浮游植物量(mg/L)。 此種負相關性在冰下水體中表現尤為突出,因為冰下水體極少受風浪、施肥等因素的干擾。但是在北方的一些淺水魚池,此種關系便不甚明顯,因為水的透明度不但取決于浮游植物量,還與腐屑、泥沙等含量有關,淺池水含沙量大,自然嚴重影響透明度。用透明度衡量魚池水的肥度應以20~40cm為合格,25~35cm作為最適度。
3.肥、活、嫩、爽的生物學含義
有人把漁農看中的好水概括成肥、活、嫩、爽四字,這樣的概括較之僅憑水色要全面得多,然而,對這四個字的生物學含義迄今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通過浮游生物種、量測定,摸清這方面的內容是十分必要的。
(1)肥 漁農對肥的看法是水色濃,也就是說浮游植物量很大,形成強烈的水華。水色的濃淡即決定于浮游植物量,也與水層的厚薄有關。在水深1米左右的魚池里,浮游植物量<5mg/L時一般水面無色,5~10mg/L時有輕淡的水色(透明度>50,20mg/L(透明度<40cm)大致是肥水的浮游植物濃度起點。
(2)活 活是指水色和透明度有變化。漁農所謂早清晚濃以及半塘清半塘濃等都是這個意思。鞭毛藻類的運動是水色日變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活水的重要標志。
此外活還意味著藻類種群處在不斷被利用和不斷增長,也就是說池中物質循環處于良好狀態。浮游植物由扁平膝口藻(褐綠到墨綠色)、隱藻(褐或紅褐色)、藍裸甲藻(藍綠或墨綠)等幾個種群交替占優勢,水色也就在褐、綠、青之間變化著。這些變化和魚類的強烈濾食有關,因此也是池魚生長良好的一種標志。
(3)嫩 嫩指水肥而不老。所謂水老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含義,漁農把浮游生物大批死亡使水色發黑叫老;水色過濃,透明度過低也叫老;但是作為嫩的對立面,老應是后者,即浮游植物量過大(>200mg/L),透明度太低(<20cm),隨之而來的是光合速率下降,晝夜氧差減小,pH居高不下(>9-10),水色發白。這種濁白的水是CO2缺乏使碳酸氫鹽形成碳酸鹽粉末的結果。老水的成因比較復雜,水老主要是與養分不足有關。
(4)爽 爽水的基礎是嫩,即浮游植物處于種群增長期,同時兼備水中很少浮游生物之外的雜質,泥砂和其它懸浮物,也就是混濁度不宜過大。
總之,根據肥活嫩爽的生物學分析,可以看出漁農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的養魚最適水質的生物指標應是:
A.浮游植物量20~100mg/L;
B.鞭毛藻類較多,小型藍藻較少;
C.藻類種群處于增長期,細胞未老化;
D.浮游生物以外的其它懸浮物不過多。
肥、活、嫩、爽是群眾經驗的概括,而經驗的東西畢竟有其局限性,合乎四項條件的是好水,不具備這四項條件的也有好水。如螺旋魚腥藻和擬魚腥藻的水華都是極好的水,但是這類水只具肥的一項條件,北方有些魚池水源來自江河,硅藻較多,水色肥爽但不活,也是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