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自然死亡。俗話說,“西風起,蟹腳癢”,每年9~11月,都有一批生長兩年的河蟹由“黃蟹”脫殼變為“綠蟹”,性腺成熟,步入生命的最后時期。凡是“腳癢”的河蟹,因性腺成熟,體內滲透壓升高,已經不能適應淡水低滲透壓環境,這種蟹必然要逃逸去尋找新的環境,最終大部分會自然死亡。對這些河蟹應及時抓捕出售,避免因自然死亡而失去經濟價值。
二、防消化不良死亡。“晝夜溫差大,氣壓、水溫的變化也隨之加大,河蟹的食欲會發生變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死亡。這就是平時所說的“脹死”。防治辦法:改良水質,定期用石灰水消毒;食物中定時加抗菌素和生長素;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餌料,適當增加動物性餌料,特別是蚯蚓、田螺等高蛋白質餌料;投食要做到定時、定量。水溫下降時要相應減少投餌量。
三、防“感冒”死亡。白天黑夜溫度變化大,水溫差別也大,河蟹很不適應,容易“感冒”,并引發呼吸困難而死亡。預防辦法:注意調節水位,防止水溫劇變;注入新水時溫差不可大于3℃;水面要多長些水葫蘆、水花生等覆蓋植物,但覆蓋面積不能大于水面的1/2;天氣變化時要加深水位。
注意調節蟹池水質
池塘養蟹,水質的好壞至關重要,它不僅影響河蟹的生長速度、成活率,同時也影響成蟹的個體規格、飽滿程度、背甲的顏色,以致影響經濟效益。秋季是河蟹的生長旺季,蟹池水質容易變壞,尤應注意調節好水質。
若想調好水質,首先要知道水質的好壞,一般黃褐色、淡褐色、淡油綠色的水質較好;暗綠色、藍綠色的水,水質趨于變濃變老,有變壞危險;而若呈紅棕色、茶褐色、黑色,則水開始變壞;水若混濁,有氣泡冒出,水帶苦而腥,有黑褐色、鐵銹色、銅綠色浮膜等,說明水質很差。
平時管理中,要注重水質的調節,主要方法有:
一、加注新水。首先調節好水位,夏季水深保持在1~1.5米,秋季則應保持在1.3~1.5米。其次要定期換水,夏初,每10~1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3;6~9月份每周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3至1/2。換水時要注意水質新鮮。
二、栽植水草。水草既是河蟹的附著物,又是其棲息、蛻殼的隱蔽場所;還有吸附水中的肥料及遮擋陽光等作用。栽植的水草主要有水花生、苦草等。栽植面積可占池水面積的30%。
三、開增氧機?砂惭b增氧機調節水質。用增氧機要堅持“三開兩不開”。即:晴天中午開機,陰天時次日清晨開機,陰雨連綿或水肥蟹多,半夜開機;傍晚不開機,陰雨天白天不開機。
四、適時施肥。適時施用一些化肥(尿素、過磷酸鈣),可較好地調節水質。注意不要施有機肥。
五、其他方式。(一)每10~15天潑灑一次生石灰,這樣既可調節水質,又可增加池水鈣質,利于河蟹蛻殼。(二)水中藍藻過多,水質不好,全池潑灑硫酸銅,殺滅藍藻。(三)每立方米水體用石膏粉20~30克全池潑灑,連用3次,每次間隔3~4天,殺滅池中青泥苔,調好水質。(四)施用光合細菌,使其形成優勢種群,借其分解有機廢物,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很好地調節水質。
若水質太濃或變壞,應采取急救措施,首先換水1/4至1/3,連續兩遍后,用生石灰混合河泥成漿潑灑;待水變色后,適當攪動池底,施用一些化肥調節水質。
加強河蟹管理
一、加強防逃設施。秋季的大風大雨會刺激河蟹外逃,故雨季之前要加高加固塘埂,檢查防逃設施,并備好防汛物資。另外,蟹池邊不能有高稈作物,防逃墻四周最好做成圓弧形。
二、科學投餌。在秋季應適當增加植物性餌料(如豆餅、小麥、南瓜等),以利于河蟹聚積體能。秋季正值河蟹育肥時節,應適當增加螺、蚌、動物下腳料以及雜魚等高蛋白餌料,每日投喂2次,日投喂量占河蟹體重的5%~8%。
三、加強病害防治。秋季為蟹病的高發季節,極易發生大規模的病害。因而要定期采用內服藥(如土霉素、板藍根、脫殼素等)和外用藥(甲殼凈等)相結合的辦法預防蟹病。最好每15天潑灑1次生石灰:平時應不定期地用漂白粉、蟹寧等潑灑全池。每月用土霉素、磺胺類藥物等拌餌投喂3~4次,立秋后應重點做好河蟹“抖抖病”的防治工作,可用二氧化氯、二氯海因等藥物全池潑灑,并結合用新型內服藥物(如病毒克星、克抖靈等)內服1周,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