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超高密度控溫養殖技術是一種打破常規的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模式,主要彌補網箱養殖和普通無土流水養殖的不足,其優點在于:面積小(0.45~2平方米);水位淺(5~18厘米);密度大(每平方米放種苗2.5~7.5千克);產量高(每平方米產出50千克左右)。現將其技術要領介紹如下,供黃鱔養殖愛好者參考。
一、池址選擇
養殖場選擇建址要求周邊無污染源,地勢平坦并有充足、清潔的水源條件,排灌方便,避風向陽,供電持續有保障,交通便利,如果能將廢棄的甲魚養殖溫棚加以改造,既可簡化建池難度,又節省了養殖成本。
二、建池設計
選擇一塊地勢平坦、地基扎實的場地,池場面積根據實際需要而定,一般應在100平方米左右,池場設計為長方形。四周用磚砌實,高70~80厘米,池底用磚和水泥抹平,長方形池場兩頭砌成高2米左右的圓拱形,然后將池塘縱向用磚砌成若干個面積為1平方米左右,高為30厘米的小池子,每個小池子可用水產專用防水涂料粉刷,既能防止池子滲水,清潔方便,又能使細菌失去寄生場所。每兩行池子共一排水管和進水管,排水管用兩通的塑料管彎頭,彎頭口朝上安裝在池底的一角,進水管直徑為3厘米的塑料管,整體與蓄水池相連,在進水管通過每一池子的初始位置開一出水小孔,在溫控大棚的頂頭砌一個3~4米、1~1.5米的蓄水池并配備一個抽水泵和一個水位升降接角器,在蓄水池底或池中設計安裝一個加溫爐(可自行設計)在每個池子中放一塊面積0.7平方米,厚度為2厘米的泡沫板,池中進水處不要讓泡沫覆蓋,讓水直接流入池中,溫室用木條、竹竿、泡沫、塑料薄膜覆蓋。
三、鱔種放養
1.選種。最佳時機為3月底至4月底,7月上旬至9月中旬這一段時間,以籠捕的鱔苗為最優,凡有外傷感染,肛門紅腫,頭腫大,粘液脫落的鱔種應堅決剔除,鱔苗體色以深黃大斑為好。特別注意下雨前后3天時間不宜收購鱔種,農田大量噴施農藥、化肥時不能收種。
2.消毒。將已收購的鱔苗放入裝有等溫水的鐵皮箱中,每箱裝黃鱔25千克左右,加水以覆蓋黃鱔12厘米為宜,向箱中加入50毫升的黃鱔保護神;將收回的黃鱔,再次等溫換水,將免疫王30~50克溶入鐵皮箱中,20分鐘后發現黃鱔精神萎靡、痙攣,有浮頭不下沉等現象時應立刻清理。每隔20分鐘清理一次,持續1~2小時后按大小規格放入池中。
3.密度。經過嚴格選種消毒后的鱔苗應放在水深為5~8厘米池中,每小時每平方米保證有30千克的水流量。由于在選種消毒時要剔除部分黃鱔,所以在放養密度上應超過計劃放種的20%,鱔苗入池后經10~15天,才趨于穩定。
4,再次消毒。鱔種入池后3天應堅持藥物處理,以防細菌、病毒感染和生理機能失調。第一、二天用免疫王每池2~3克,停水3小時;第三天用黃鱔保護神每池5~10克潑灑,停水3小時。
5.投餌馴飼。待黃鱔入池后的第二天開始馴飼,方法是將蚯蚓或鮮魚(絞碎)按黃鱔體重的0.5%~1%投放在池中的注水處,以便讓黃鱔沿水流尋味而來,沒有吃完的餌料應撈出,如果7天后仍不開口吃食,應向池中潑撒保肝寧和速食凈。正常攝食:15天后,即可開始加入粉狀的配合飼料,鮮魚與配合飼料比為20∶1,以后逐漸增大配合飼料的比例。待15~20天后,配合飼料基本上可代替鮮魚。投喂時間以每天早上6~7點、下午5~6點為宜,投喂總量為黃鱔體重的3%~6%。
四、日常管理
“養魚先養水”。高密度控溫養殖,水與溫度的管理尤為重要。水質清新,溶氧豐富是衡量水質的基本條件,黃鱔的日投餌量為體重的3%~6%。鱔魚吃剩的餌料應盡快撈出,以免污染水體,若餌料吃完后仍有少量黃鱔還在投餌處巡游,說明投餌量過少應適當增大投餌量。要注意觀察注排水情況,注排水要均衡流暢,嚴禁蓄水池斷水,待黃鱔正常吃食后要及時驅殺寄生蟲卵,同時拌入腸炎平、利胃散,調整胃腸功能增進食欲。每隔半月或天氣驟變應及時用免疫王潑灑一次,養殖全過程使用保肝寧、免疫王來提高鱔體的抗病能力和解毒排毒能力,保證養殖的順利進行。
及時清除殘餌和糞便以防水質污染腐敗,水溫一般控制在25~28℃。夏季溫度過高應及時向蓄水池中加注深井水,冬季應注意加溫和保暖。病害防治方面與其它養殖模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