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群的配種分娩率并不是繁殖場問題的全部,分娩后母豬和仔豬在產房中的管理也同等重要,是保證母豬群有更多產出(仔豬)、可持續經營(母豬)的關鍵環節,而不少的養豬生產者在關鍵環節上還存在著一些認識誤區,有必要將現代化母豬場產房管理的關鍵方法做適當的梳理。母豬場產房管理的工作是從制定明確的管理目標開始的。
1 產房管理的目標
集約化的現代母豬場運營成功的關鍵要求嚴格按產房單元全進全出,以保證母豬群能夠均衡生產,同時阻斷豬群間疾病的橫向傳播,F代母豬場通常建有自動環境控制、供料和集糞,在這樣的豬場里,除了要實現批次均衡生產和較高分娩率之外,產房也有既定、明確的管理目標,主要有:1)母豬在斷奶后體況適宜,7天內能夠正常發情配種。2)出生活仔在斷奶時有較高的成活率。3)母豬仔豬斷奶后盡早全部離欄,留有足夠的消毒時間,實現產房的全進全出。
2 產房的環境調控
適宜的產房環境是哺乳母豬有足夠采食量的前提。在新式的產房中,設置溫度(是指分娩舍環境的最適宜溫度,是同時照顧母、仔豬環境要的折中溫度)要保持在22~26.5℃。分娩舍內環境溫度在22℃以下時,該單元采取最低通風量模式,帶入新鮮空氣,排走水分和有害氣體;達到26.5℃以上時,啟動最大通風量模式。
由于中國大部分地區夏季的平均氣溫高于22℃甚至26.5℃,所以現代母豬場的分娩舍,夏季要有一定的降溫設施,比如安裝蒸發降溫器(濕簾)并提高舍內風速等降溫設備。常見的誤區是,有些養豬人認為產房中有仔豬,應當優先考慮仔豬的保溫問題,造成泌乳母豬的采食量嚴重不足,導致母豬體重和背膘嚴重損失和發情率不足。成年母豬的最適宜溫度是16~26℃,熱應激的溫度是26.5℃,現代產房正式考慮到產房中仔豬的環境需求,分娩舍環境的設置溫度調至22℃,即產房中的溫度要保持在22~26.5℃。
在冬季,中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氣溫均在22℃以下,母豬營養的維持需要都有增加,飼料采食量也有增加。為了避免母豬飼料浪費和防止母豬嚴重掉膘,應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保溫措施。在冬季尤其需要重視的是,通風不足的分娩舍內,一些有害氣體,如NH3、H2S、 CO、水分等會嚴重影響整個母、仔豬群的環境舒適度和健康,需要盡快做出調整,保持豬舍有足夠的新風換氣量。由于冬季入舍風量較小,進風口的布置要特別慎重。入舍風口需要保證4~5m/s的風速,以維持熱交換,同時新風進口要朝向母豬前部。
3 提高母豬斷奶7天內的再配率
3.1 保證泌乳母豬足夠的營養攝入
母豬的日營養攝入量=日飼料攝入量x飼料中的營養濃度。
實測飼料攝入量。不同母豬品系和不同的分娩舍環控條件都會影響泌乳母豬的飼料采食量。豬群和豬舍確定之后,現代母豬群要求測定本豬場設施條件下的泌乳期實際飼料采食量,并由此確定飼料中的營養含量并適當調整飼料配方和營養濃度,來保證母豬的營養攝入量。
調整飼料營養含量,F代高產母豬的窩產活仔數比幾年前有了很大提高,要在短短的21天泌乳期保證窩仔的足夠增重,對母豬的營養攝入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加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母豬在0~2胎期間自身仍有較大的體重增長,泌乳期的體重損失對母豬的后續發情有很大的影響,這些在國內的豬場中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產房母豬的營養需要量由三個部分組成:母豬本身的維持需要、窩仔的增重需要、母豬本身的增重的需要。
母豬本身的維持需要是基礎。在冬季尤其要重視,初產母豬本身的增重和較大體重經產母豬的維持需要都有增加;現代母豬群的代謝率增加很快,窩均產仔數多的母豬群的維持需要通常也較高。
窩仔的增重需要。在產房的哺乳期間,仔豬增重所需的營養幾乎全部來源于母體,由于帶仔數增加,就更要注意滿足母豬的營養需求,從而可以為仔豬提供足夠的營養以保證仔豬增重。在21天的時間里,窩仔的增重目前常可達70kg甚至80kg以上,與幾年前窩增重50kg已不可同日而語,其營養需要是泌乳母豬營養需要量的主體部分。
母豬本身的增重需要。由于現代母豬體重在120~130kg時便開始配種進入到繁殖豬群后,體成熟的成年母豬體重一般在250kg,這個差距還是相當大的。1胎和2胎母豬除了在妊娠期間為維持自身的生長需要增加額外的營養攝入之外,母豬泌乳期更加需要消耗大量營養。有些企業做法是除了給母豬提供相同的泌乳期母豬料之外,再給1、2胎泌乳母豬額外添加部分營養如含有少量魚粉、雞蛋粉等的全脂膨化大豆。
3.2 飼喂管理
新一代的母豬產后不再使用逐步增加給料量的分段飼喂方法,即不必再設置母豬分娩后1~7天的梯度飼喂。盡管大部分母豬分娩當天采食量很少,但是通常建議還是要給母豬投放少量飼料,約1~2kg。次日即可遵循母豬吃多少喂多少的原則,每次/頓給料約 3kg的誘導式投料,確保母豬攝入足量的飼料。
最好的飼喂管理方法便是采用自由喂料裝置,并注意調整每次給料量。根據每一次加料時料槽中的余料的多少,適時調整加料量,但要注意每次加料時料槽都不期望全空。每天逐頭檢查泌乳母豬的飲水器保證水壓充足。通常分娩舍供水要求有水壓調節裝置,目標是分娩欄中飲水器供水能力達到2L/min。
減少產房中母豬的應激因素。在我國豬場的實際生產中,往往需要普防(同期免疫)多種疫苗,母豬群更是普防疫苗的重點對象,每年注射3~4次的偽狂犬疫苗、3~4次的口蹄疫疫苗、細小病毒疫苗等等,這些都給產房中的母豬造成不同程度的應激,影響母豬營養的攝入。減少應激較好的方法是不要在母豬采食前免疫產房母豬,而在早晨母豬第一次采食后進行疫苗免疫。除普防的疫苗外,很多豬場還會對產房的母豬進行豬瘟疫苗免疫,建議在兩次飼喂之間注射疫苗。
做好淘汰母豬的準備計劃。在《今日養豬業》2015年4期的前沿技術中,介紹過母豬的淘汰標準。大部分母豬的淘汰是在斷奶后進行的。在產房管理中淘汰母豬的計劃十分重要的,這關系到淘汰母豬的后續處理,母豬在群的時間(非生產天數)以及母豬群的生產效率。因此,盡量提前做好母豬的淘汰計劃,及時淘汰低效的母豬,準備好發情的后備豬,是產房母豬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
4 提高斷奶仔豬的成活率
4.1 接產操作是關鍵
真正的死胎定義是在子宮中存活而在出生時死亡的仔豬。提高接產技術、保證24小時人工接產照料可以有效防止仔豬在分娩時死亡,提高仔豬成活率。
仔豬產后24小時的關鍵是保證足夠的初乳攝入量,補鐵,并及時注射一針長效抗生素。這個簡單明確的要求,在我國的實際生產中常被擾亂。最常見的是新生24小時內仔豬的剪牙、斷尾、打耳缺、免疫(所謂超免)等等嚴重應激的處理。并無嚴格的對照試驗證明,國內普遍使用的超免(豬瘟?偽狂犬?)對提高仔豬的免疫力沒有任何實際的效果,反而會因獲得性免疫不足,對仔豬后續的生長產生負面影響。
建議仔豬的斷尾、打耳缺等在不低于3日齡進行,現代母豬場不必剪牙防止鏈球菌等細菌感染。
由于近年來藍耳病、PED的教訓,在產房管理中減少甚至杜絕寄養漸次流行。活產仔數較多的豬群,將產房中的弱仔在仔豬吃完初乳以后予以集中,放在提供液態料、漏縫塑料地板、供水和保溫的特制育仔箱中進行統一管理,來代替寄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2 預防制造成哺乳仔豬死亡的關鍵疾病
新式環境調控的密閉分娩舍里,造成仔豬死亡的主要疾病有病毒性腹瀉、藍耳病、偽狂犬和細菌性疾病等。
病毒性腹瀉包括PED、TGE(傳染性胃腸炎)和輪狀病毒感染,這三種病原的主要控制途徑就是增強母豬的免疫力,母豬有足夠的抗體。母乳仔豬藍耳病的防控,很大程度上還是要靠母源抗體(母豬抗原陰性/抗體陽性的穩定群)。可以通過免疫或者接觸野毒的方法,把母豬的藍耳病抗體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上,才能保證仔豬不易感染藍耳病,需要根據各自豬場中豬群的抗體水平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另外,目前國內新出現了大面積偽狂犬感染,新生仔豬感染出現運動失調、間歇性抽搐等神經癥狀,特別是剛剛轉陽的、發病威脅比較大的豬場,建議在母豬產前接種偽狂犬疫苗,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新生仔豬的死亡。另外,做好產房的衛生工作,防止新生仔豬感染由大腸桿菌或產氣莢膜梭菌等引起的細菌性疾病疾病也很重要。在洗消不凈衛生不好的分娩舍,梭菌病亦非不常見。
5 做好產房的“全進全出”和清洗消毒
全進全出制度是現代母豬場豬群流程和疾病防控的核心。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全進全出在一些豬場成了套話,很多新經理、新員工對其真正含義不甚了了,母豬群時常發生不該出現的問題。雖已在國內倡導了很久,但依然有一些大型豬場,斷奶后把仔豬留在產房里多養一段時間,大大縮短了徹底清洗后的空欄消毒時間。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給豬場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害處:一是斷奶后仔豬的母源抗體會迅速消失,對一些病毒性疾病的免疫保護力下降,很可能造成疫病在產房內循環的發生,其中核心的病毒性疾病便是藍耳病和豬流行性腹瀉(PED)。藍耳病的母源抗體持續期為20天左右,如果仔豬在產房中留養的時間過長,就很有可能仔豬在產房中即感染藍耳病并循環。二是大大縮短了產房的空欄時間,沒有足夠長的時間來對豬舍進行清洗、干燥、消毒等,潮濕陰冷的條件增大了豬群感染疾病的可能性。
全進全出的豬場管理模式的關鍵在于做好母豬配種計劃和仔豬的統一斷奶。好的配種計劃可以集中母豬的預產期和分娩時間,時間段越集中越好。最好的配種計劃是上產床的母豬平均妊娠期在112天以上,在3~4天之內可以全部分娩完畢。這樣才能保證仔豬日齡在集中斷奶時不至于相差過大。如果是老式的傳統豬舍,即使有足夠的分娩舍供生產周轉,斷奶豬舍中仔豬日齡也不應相差太大,不要零零散散的斷奶,清空最長不要超過2天的時間,以保證生產的有序進行和后續豬舍的干燥消毒工作。
保證轉欄后的豬舍有足夠的干燥意義重大,因為干燥本身就是一個消毒的過程。當豬群全出后,首先將豬舍沖洗干凈,然后風機全開干燥12小時,接著使用消毒劑,而后再干燥12小時后使用第二種消毒劑,然后繼續空欄干燥,以保證足夠的空欄效果。一般5個產房單元的豬舍空欄時間不能少于5天,4單元的也要保證72小時的干燥。多年的觀察發現,國內一些清洗干燥徹底、空欄時間長的豬場,母豬產后7天內的發情率和斷奶仔豬成活率確實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6 合理統籌人員安排
在傳統的豬場生產中一般采用承包制度,從事產房管理人員專業化程度參差不齊,管理方式并不理想。相對理想的方式是分工段專人負責制,比如接生、注射疫苗和抗生素、斷尾耳缺和每一次轉豬完畢豬舍沖欄及空欄結束后設備的檢測、維修等操作分別交給專人負責,而在斷奶、沖欄和妊娠舍母豬轉至產房等需要人員集中的工段時,需要配種人員、產房護理人員和設備維修人員等共同協調配合完成,以保證生產中各工段的合理、有序、高效地運行。
新式大型母豬場,往往安排專人進行接生和新生仔豬的護理。傳統的固定人員管理固定的生產單元的方式往往會造成人員的浪費和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