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成蟲白天在稻田里棲息,遇驚擾即飛起,但飛不遠,夜晚活動、交配,把卵產在稻葉的正面或背面,單粒居多,少數2-3粒串生在一起,成蟲有趨光性和趨向嫩綠稻田產卵的習性,喜歡吸食蚜蟲分泌的蜜露和花蜜。
雌成蛾:體長8-9mm,翅展17mm,體、翅黃褐色,前翅前緣暗褐色,外緣具暗褐色寬帶,內橫線、外橫線斜貫翅面,中橫線短,后翅也有2條橫線,內橫線短,不達后緣。
雄蛾:體稍小,色澤較鮮艷,前、后翅斑紋與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緣中央具1黑色眼狀紋。
幼蟲:5-7齡,多數5齡。
末齡幼蟲:體長14-19mm,頭褐色,體黃綠色至綠色,老熟時為桔紅色,中、后胸背面具小黑圈8個,前排6個,后排2個。
卵期3-6天,幼蟲期15-26天,共5齡,一齡幼蟲不結苞;二齡時爬至葉尖處,吐絲綴卷葉尖或近葉尖的葉緣,即“卷尖期”。
蛹:長7-10mm,圓筒形,末端尖削,具鉤刺8個,初淺黃色,后變紅棕色。 蛹多在葉鞘處或位于株間或地表枯葉薄繭中。 發生規律:
該蟲有遠距離遷飛習性,每年春季,成蟲隨季風由南向北而來,隨氣流下沉和雨水拖帶降落下來,成為非越冬地區的初始蟲源。秋季成蟲隨季風回遷到南方進行繁殖,以幼蟲、蛹越冬。每年5-7月成蟲從南方大量遷入成為初始蟲源,在稻田內發生4-5代,一般以2、3代發生為害重。成蟲白天在稻田里棲息,遇驚擾即飛起,但飛不遠,夜晚活動、交配,把卵產在稻葉的正面或背面,單粒居多,少數2-3粒串生在一起,成蟲有趨光性和趨向嫩綠稻田產卵的習性,喜歡吸食蚜蟲分泌的蜜露和花蜜。
為害癥狀:
卵期3-6天,幼蟲期15-26天,共5齡,一齡幼蟲不結苞;二齡時爬至葉尖處,吐絲綴卷葉尖或近葉尖的葉緣,即“卷尖期”。
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加強田間管理促進水稻生長健壯,以減輕受害。
2.藥物防治及藥名:
(1)18%抗蟲靈200毫升;
。2)特殺螟35克-40克;
。3)80%殺蟲單粉劑35-40g;
(4)90%晶體敵百蟲600倍液;
。5)5%銳勁特膠懸劑20ml;
。6)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30g;
。7)10%吡蟲啉10-20g與80%殺蟲單40g混配。以上藥劑均為畝用量,且每畝需對水60公斤。用法:藥液噴霧。
。8)每畝用50%殺螟松乳油100ml對水400kg潑澆。
3、防治時間:幼蟲2、3齡盛期或每百叢有新束葉苞15個以上時;
4、噴灑殺螟桿菌、青蟲菌:每畝噴每克菌粉含活孢子量100億的菌粉150-200g,對水60-75kg,配成300-400倍液噴霧。為了提高生物防治效果,可加入藥液量0.1%的洗衣粉作濕潤劑。此外如能加入藥液量1/5的殺螟松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