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眼鏡蛇,人們就會想到這種劇毒的爬行動物欲發(fā)起進攻時的兇猛姿態(tài)。說來也真奇,在不產(chǎn)眼鏡蛇的美國西北部沿海地區(qū),竟然有一種被稱為眼鏡草的植物,不僅外形酷似眼鏡蛇從草叢中挺起的上身,而且也是以捕食小動物為生的“職業(yè)殺手”。
眼鏡蛇草與瓶子草、豬籠草等一樣,都是靠瓶狀捕蟲葉捕食小蟲的食肉植物。但在捕蟲器的構造和誘捕小蟲的具體招數(shù)上,眼鏡草又獨辟蹊徑,令人稱奇。
眼鏡蛇草的瓶狀捕蟲葉生長在根狀莖上,一般高出地面40-80厘米,外表黃綠色并鑲有紅色的脈紋,頗為艷麗。與瓶子草的瓶狀葉不同的是,在眼鏡蛇草的形似兜帽的瓶子頂部見不到敞開的瓶口,僅有許多似小天窗樣的透明斑塊。在“兜帽”的下面,瓶狀葉呈葉片狀延伸,并分成左右兩片,猶如眼鏡蛇吐出的“芯子”。“蛇芯”上分布有許多蜜腺,而且越靠近“蛇頭”,蜜汁越豐富。
當小蟲受到蜜汁的誘惑,爬到“蛇芯”上后,再往前進就到了“蛇頭”下蜜腺最多的口部。在這里葉子卷成了圓筒,小蟲沿著卷筒的通道不斷深入,最終被誘進了瓶內(nèi)。此時,饞嘴的小蟲如同進入了迷宮,想出去可不那么容易了。在瓶子頂部眾多“天窗”的迷惑下,它已難以找到真正的出口。吃不到蜜汁又出不去的小蟲在“蛇頭”里亂撞,稍不注意就到了頸部區(qū)域,此時只有死路一條了。
在眼鏡蛇草瓶狀葉頸部光滑的內(nèi)壁上,既有倒毛,又有表面充滿蠟質(zhì)的空地。到了這一區(qū)域,小蟲再想爬回來已不可能,只能乖乖地向下滑。接著是布滿了倒毛的瓶子中部,再向下就是瓶底的液池。掉在液池中的小蟲,就像《西游記》中的金角大王被裝入了玉凈瓶,用不了多久就會化成肉湯。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在眼鏡蛇草瓶狀葉底部的液池中,有大量的細菌共生,因此用不著像豬籠草那樣分泌消化液,小蟲的身體將由細菌來分解,然后共植物體享用。
每一株眼鏡蛇草都有幾個至十幾個瓶狀葉,看上去好像一群高低錯落的挺起上身的眼鏡蛇。但這種外表兇猛的植物,卻不堪大一些的動物的一擊,有些鳥類甚至專門把它的瓶狀葉啄破,取食其中未被完全分解的小蟲尸體,或喝上幾口美味的肉湯。
在自然界中,眼鏡蛇草僅產(chǎn)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和俄勒岡州南部的山地沼澤中,是一種十分珍貴的植物。